CNML格式】 【 】 【打 印】 
王羲之摹本大報帖引解讀 媒體籲理性回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1-21 12:08:40  


  中評社香港1月21日電/1月22日,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將推出大型特別展“書聖王羲之”,以紀念該館成立140周年。在該特別展上,參觀者不僅能看到由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宮內廳、國外博物館以及日本民間收藏的王羲之書法作品摹本與仿本,還將有幸一睹唐宋以來歷代書法大家臨摹與變革後的王羲之作品。在關注海外舉行的這一重要書法展覽的同時,我們應當學習國外保護存世中國文物的經驗,在重新認識海外中國文物價值的同時,我們還需強調理性回流。

  《大報帖》備受關注

  引發王羲之書法討論熱潮

  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書聖王羲之”展覽中,尤其受到關注的作品是《大報帖》。日本放送協會(NHK)對該摹本進行大篇幅報道,因王羲之真跡早已不存於世,而存世摹本也少之又少,《大報帖》自然成為備受世人關注的焦點,也引發了王羲之書法的討論熱潮。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陳列科科長、書法史專家福田淳通過文章的內容、書風、拓摹技法、紙本保留狀況等方面對該帖做出鑒定:“該摹本極為精致,當屬唐代宮中之物,可能是被遣唐使帶回日本的,字跡應接近真跡。”因該帖前幾字有“大報”二字,故將其命名為《大報帖》,該摹本長25.7厘米、寬10厘米,共計3行24字,一直留存於民間,保存狀態良好。該摹本為縱簾紙(紙上存在竪的條紋),帖前附有幕府末至明治時期日本書法鑒定家古筆了仲鑒定的“小野道風朝臣”的紙條。因此,一直以來,日本收藏家都將該作視為日本書法家小野道風的作品。

  此消息公布後不久,國內有研究者表示,分別藏於日本民間的《大報帖》與之前曾現身日本的《妹至帖》應為同一書法帖,後被一分為二。研究者將兩件作品圖片進行拼合,拼接的兩件作品紙本上顯示出一致的切斷面相連的紋理,合併之後的兩帖內容如下:“妹至羸,情地難遣,憂之可言,需旦夕營視之。便大報期轉呈也,知不快,當由情感如佳,吾日弊,為爾解白耳。”(括號內為字跡缺失或筆畫摹失部分,不同專家對此段文字也有不同斷句、大意解讀和分析。)

  也有分析人士表示,在未驗證實物之前,僅憑圖片無法判定二者關係。但就目前所見照片而言,《大報帖》與《妹至帖》二者書風的確相近,皆為草書,而紙質色差較大,二者是否屬於同一紙,在沒有對比原件前不好妄定。《大報帖》一直秘藏於日本民間,直到1973年日本五島美術館舉辦“昭和蘭亭紀念展”才首次公開面世。與其他幾件現存日本的王羲之法帖一樣,《大報帖》也不見於著錄之中,但國內外學者大都表示,這應當是一件比較精致的王羲之摹本。

  摹本、仿本

  重構書聖作品原貌

  東京國立博物館“書聖王羲之”特展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王羲之書法的實像”,包括《喪亂帖》、《孔侍中帖》、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館藏《行穰帖》、《樂毅論》(越州石氏本)、個人藏王羲之筆《妹至帖》等作品摹本,展覽還將展出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的王珣筆《伯遠帖》等作品。第二部分是“各色各樣的蘭亭序”,展品包括收藏於各大博物館自唐代以來的蘭亭序臨本、摩本和拓本,形成了多種流傳譜系,彌足珍貴,其中包括《定武蘭亭序》(許彥先本)、《定武蘭亭序》(獨孤本)、《蘭亭圖卷》(萬歷本)、台東區立書道博物館藏《定武蘭亭序》(韓珠傳本)等。

  展覽的第三部分“受容與展開”則是通過後世作品,綜合呈現王羲之書風對後世書法的深遠影響。藏品包括私人藏智永筆《真草千字文》、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米芾筆《行書虹縣詩卷》、趙孟頫筆《行書蘭亭十三跋》、董其昌筆《行草書羅漢贊等書卷》、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趙孟頫筆《行草書與中峰明本尺牘册》、靜嘉堂文庫藏王鐸筆《臨二王諸帖軸》……這些歷代奉王羲之書法為師的真跡,構成了洋洋大觀的中國書法史。

  在中國書法史上,書聖王羲之的影響力無人能及,其書風奠定了中國書法的根本,也是歷代帝王將相和文人墨客心慕手追的對象。唐太宗、則天武後、宋徽宗、清乾隆帝、嘉慶帝都是羲之書法的擁躉,日本的聖武天皇和空海大師,也是王羲之書法的膜拜者。

  到現在為止,學界普遍認為,王羲之無一真跡幸存,只有數量有限的摹本傳世,其中公認的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快雪時晴帖》,日本藏《喪亂帖》、《孔侍中帖》,遼寧省博物館藏《初月帖》,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行穰帖》等作品。這次出現的《大報帖》是屈指可數的有關王羲之書法的珍貴資料之一,對研究王羲之書法具有重要意義。這些珍貴的摹本增加了我們認識王羲之的實物資料,為後世留下了最真實的“魏晉筆法”“二王書法”的形態,他們一起重構書聖王羲之作品的原貌。
 
  王羲之存世作品

  知多少

  目前,世界各大博物館所藏的王羲之作品其實均以唐宋的精摹本為主,即便是精摹本,存世的也不過十幾件。王羲之的作品歷來被視為珍品,價值連城,筆者對主要的存世王羲之精摹本狀況及流傳稍作梳理。

  《快雪時晴帖》

  為目前已知最為重要的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疑為唐代摹本,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縱23厘米、橫14.8厘米,4行28字,為一封書札,內容為作者在大雪初晴時,表達雪後愉快的心情及對親人的問候。《快雪時晴帖》曾經宋代宣和內府收藏,後入米芾“寶晉齋”,元代又入禦府,帖上有趙孟頫題跋,明時為朱成國、王稚登所藏,延至清代為馮銓、馮源濟父子所有,其後,馮源濟進獻康熙帝,入清內府,1949年,與其他文物南遷台灣。

  《行穰帖》

  王羲之的《行穰帖》原跡已失傳,現藏本為初唐時期的雙鈎填墨摹本,傳為米芾再臨本,縱24.4厘米、橫8.9厘米,兩行15字。上有宋徽宗金泥題簽和宣和之印,曾被董其昌友人吳廷所藏,董其昌有多處題跋,後入清宮,有乾隆帝題詩及鑒賞印。八國聯軍侵華時,《行穰帖》從圓明園流落民間,後為張大千收藏,後輾轉至美國,現藏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號稱“美國藏中國書法第一名品”。

  《喪亂帖》

  為現存著名的唐摹王羲之法帖之一,傳為中唐時期流入日本,現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該帖與《二謝帖》和《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厘米、橫63厘米,共8行,計62字。2006年3月,曾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中日書法珍品展”上展出。

  《孔侍中帖》

  為唐代摹拓墨跡,是王羲之作品雙鈎廓填而形成的勾摹本,與《頻有哀禍帖》、《憂懸帖》合裝,總稱為《孔侍中帖》。縱24.8厘米、寬41.8厘米,共計3行25字。在其空白處鈐“延歷敕定”朱文禦璽3處,為日本桓武天皇年號,其元年為公元782年,作品在日本遞傳至今,現由前田育德會收藏。2006年3月,《孔侍中帖》曾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中日書法珍品展”上展出。

  《姨母帖》

  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姨母帖》與《初月帖》均為唐摹本。《姨母帖》縱26.3厘米、橫32厘米,6行42字,為公元696年由唐代武則天命人雙鈎廓填;《初月帖》8行61字。兩帖合裝於《萬歲通天帖》中。

  《寒切帖》

  藏於天津藝術博物館的《寒切帖》為王羲之中晚年所書寫,紙本墨跡,唐代勾填摹本,先勾再填以淡墨。縱26厘米、橫21.5厘米,5行50字。通過該帖所鈐各家收藏印,可看出其收藏歷程。南宋時藏於紹興內府,在明代,曾被韓宗伯、王錫爵、王衡等人遞藏,後轉為清初畫家王時敏祖孫三代所藏,之後又輾轉歸順治時期進士李霨等人收藏。《寒切帖》於20世紀60年代被劉光啟發現,為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收藏。2004年12月20日,由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與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合併而成的天津博物館落成開放,《寒切帖》成為其館藏重要作品之一。

  《上虞帖》

  《上虞帖》縱23.5厘米、橫26厘米,7行58字,現藏於上海博物館。《上虞帖》為《宣和書譜》所載《得書》三帖之一。《上虞帖》北宋內府的原裝尚完好無損,最早為南唐集賢院收藏,後入宋徽宗內府,明代為晉王府所藏,旋歸韓逢禧,清初為保和殿大學士梁清標所藏,清嘉慶時為翰林商載所收,後又歸大興程定夷。1969年10月,《上虞帖》移上海博物館,被定為贋品。1975年,經謝稚柳鑒定和上海博物館科學實驗室的軟X光透拍,顯現出南唐內府收藏印“內合同印”和“集賢院禦書印”兩印,於是斷定為唐摹本。

  “平安三帖”

  “平安三帖”因《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合裱於一卷而得名,今存墨跡本為唐代雙鈎摹拓,縱24.7厘米、橫46.8厘米,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該帖有“政和”“宣和”“紹興”及項元汴、笪重光等人收藏印,以及清帝鑒藏印多方,系流傳有序的唐摹本。

  《平安帖》

  2010年11月20日,在中國嘉德秋拍“秋光萬華——清代宮廷藝術集萃”專場中,41個字的王羲之草書《平安帖》摹本經多輪激烈競價,以3.08億元的天價成交,自宋代以來,該件作品就有著錄記載,其最早見於宋代的《宣和書譜》,最早圖像記載則是在宋代潘師旦摹刻的名帖《絳帖》上,當時還是9行,但是到明代文徴明手中就已經變為現在的4行41個字了,應該是原帖被一分為二了,著錄於清《石渠寶笈.續編》,還經乾隆皇帝禦題兩次,現存部分為原帖前半部分。

  《妹至帖》

  2007年11月26日,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上,出現在日本流傳的唐摹王羲之書法《妹至帖》。《妹至帖》長25.3厘米、寬5.3厘米,共兩行17字,創作於7世紀或8世紀,1973年發現於日本某名家流傳下來的手鑒中。1973年,《妹至帖》首次亮相日本五島美術館舉辦的“昭和蘭亭紀念展”。2006年,曾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中日書法珍品展”上展出。(楊桂思)
 
  (文章來源: 齊魯晚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