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北京將投83億元改造什刹海 引公眾質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29 16:02:03  


北京什刹海前海北沿的會賢堂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淪為大雜院。
  中評社北京5月29日電/北京市日前宣布,將投資83億元對什刹海地區進行改造。此舉引發社會爭議。改造工作能否做到信息公開?如何保障公眾對經費使用的知情權和監督權?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改造如何避免過度商業化?保護規劃如何有效落實?

  據《光明日報》報道,北京什刹海地區改造項目近日引起了社會的爭議。2002年,北京市出台《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北京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和控制範圍規劃》,其中明確了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規劃原則,即保護街區整體風貌;保護街區歷史真實性,保護歷史遺存和原貌;採取“微循環式”的改造模式;保護工作要積極鼓勵公眾參與。

  據北京市西城區新聞辦公室稱,什刹海地區保護示範項目將投資83億元,通過基礎改造、人口疏解、院落修繕、環境治理、產業調整等措施,實現歷史風貌和文化的保護與發展。

  什刹海地區早在1990年已被劃入北京市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周孝正表示,歷史文化保護區和歷史街區承載著城市的記憶,是城市的文化標誌,相關的改造工作應該按照《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北京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和控制範圍規劃》實施,政府部門應該將相關的信息公開,並邀請有關專家和居民代表進行論證。

  北京社科院研究員金汕認為,北京市每年投入文保經費高達10億元,在全國名列前茅,什刹海地區改造項目又斥資83億元,因而更應該保障公眾和納稅人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改造項目,一旦引入房地產開發機制,難免使規劃讓位於商業化開發。一再突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的案例,已是屢見不鮮。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