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進入調整期 未到轉折點”--未來三年民進黨大陸政策走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7-14 00:49:58  


 
  今後,大陸方面通過高層談話、國台辦發言人、學術交流等渠道表達“反獨”立場時,既要批判“法理台獨”,也要直接點《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名,明確揭露其本質,鄭重重申我方“誰要搞‘台獨’,那就沒法商量”的堅定立場。在時機上,不要等到2016年大選進入關鍵時刻才表態,而是在平時就做起來,比如,組織專門研討“穩健台獨”或《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學術活動。

  三、從戰略高度務實靈活地應對民進黨內部借用台灣地區現行憲法的“一中”內涵破解民共關係僵局的嘗試,為民共關係實現正常化增加正能量。

  比較而言,民進黨內部以謝長廷先生“憲法共識”“憲法各表”“憲法一中”為代表的新論述,本身是有積極意義的,值得肯定和鼓勵,但具體如何回應,對我們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在思考應對策略時,我們需要首先理清以下幾個問題:

  1、世上有些事情,開始“順”,但最終不會有好結果,因為它在根本上是違背歷史潮流的;還有些事情,開始“不順”,推動起來非常難,但最終會有好結果,因為它在根本上是符合歷史潮流的。謝系“憲法”論述的政治影響力目前仍不夠大,但其順應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趨勢,而且確實產生了一定影響,這種影響已呈穩步擴大之勢。因此,我們不能因為它當前面臨巨大阻力而對其“不抱希望”,甚至過急地否定它。須知,這一積極力量是“穩健台獨”這一頑疾在民進黨內部遭遇的最大挑戰。未來民進黨大陸政策會不會實現“轉型”、“穩健台獨”這一毒瘤能不能被切除,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民進黨內部的這種積極力量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前景。而沒有大陸的肯定和鼓勵,這種積極力量的前景勢必堪憂。

  2、假設民進黨由“獨”走向“不獨”的這條路長十公里,而謝先生邁步走了一公里,我們應當怎麼看這一公里?要給他繼續走下去的動力,不能使他“原地踏步”,更不能使他原路返回。“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謝長廷等率先反思、大陸高規格接待,應該說有了“好的開始”,但“一半”還遠遠不夠,後續發展需要謝先生和大陸共同努力。我們必須往前推進,在現有基礎上強化我們的正面回應,以利於保護、引導這個目前為止唯一有可能為破解民共關係僵局提供思路和條件的元素,讓其看到希望、收穫果實,否則,在反對者的冷嘲熱諷下,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去。

  3、思考如何對待謝先生等人的嘗試,心態很重要,不能著急,要理解他們的難處。他們不可能完全按照我們的要求來決定說什麼、做什麼(連國民黨都不會)。他們就算“承認”“憲法一中”、就算“承認”“九二共識”的“精神”,也不可能跟國民黨一樣,公開使用“九二共識”這個被他們質疑、批判了十幾年的措詞。他們必須尋找新的表述。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如何“求同存異”地具體展現“更遠大的目光、更豐富的智慧、更堅毅的勇氣、更務實的思路”,是在“聽其言、觀其行”的同時必須大力思考的重大問題。大陸社科院台研所朱衛東副所長的觀點很有前瞻性:“從發展的眼光看,體現一中原則、維護一中框架的表現形式,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針對不同的對象,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和實現路徑,但是‘兩岸同屬一個國家’這一核心不會也不應有任何變化。”此思路值得研究和拓展。

  4、目前來看,謝長廷等人的“憲法”論述,整體而言只是往我們能夠接受的狀態“靠近”了一些,是“進行時”而非“完成時”,我們貿然對其大幅肯定,顯然會引發不小負面效應——民進黨內部現有的積極力量可能會“淺嘗輒止”,國民黨則會失去與大陸繼續提升政治互信的動力。既然如此,那大陸對它的回應當然也只能是有保留的。這是可以理解的。謝長廷方面應給予尊重。

  總之,就算它“前進”不到我們需要的那種程度,我們也要力所能及地將其積極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在此思想認識的指導下,我們可以考慮:

  (一)繼續公開讚賞。從動機層面,要比目前的表態更明確地表示,大陸相信並讚賞他們奔走探索是為了兩岸同胞福祉,在這方面他們與大陸是有共同點的;從政治互動層面,可以公開表示,“憲法一中”的論述,屬於“從各自現行規定出發”探討兩岸政治關係的努力,方向是務實的,而且為雙方對話、互動創造了必要的氣氛,表達我們有期待,也願意沿著這個方向在適當時機展開對話。

  (二)明確傳達我們的意見。及時嚴肅地表明,我們無法接受“憲法各表”等主張不時流露的“台獨”元素。一邊承認“憲法一中”,一邊鼓吹“事實獨立”,那麼,“憲法各表”蛻化成“統獨各表”,就沒什麼意義了,自然也就無法成為民共兩黨對話的政治基礎,不可能得到大陸的積極回應。

  (三)為謝長廷等人與大陸有關方面的接觸、對話提供便利。

  延續現有做法,更加積極地爭取他們參與兩岸之間已有的對話渠道,甚至可以搭建專門用作他們與大陸有關方面對話的平台,面對面累積善意,加深瞭解。在此過程中,我們要展現不排斥跟民進黨人士討論大陸內部以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過程中“問題”的胸懷和底氣。

  四、積極主動地塑造大陸在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包括推動民共關係發展)時的民主形象。

  民進黨自成立以來,一貫抨擊大陸內部政治“不民主”和對台工作“不民主”,以此煽動民粹、賺取選票,對大陸在台灣民眾中的形象造成嚴重破壞。可以預料,未來民進黨將更加賣力地在兩岸民主問題上做文章。對此,我們應該:

  (一)密切跟蹤民進黨所屬智庫和媒體針對“陸資”入台、貧富差距等問題的各種論調,通過國台辦發言人等渠道,主動迅速地對民進黨持續“關心”的熱點問題作出澄清和說明。這種澄清,不能停留在一般性地介紹兩岸關係取得了如何如何的進展,而是要更細緻地擺事實,特別要對其論證層面的內容做出深入檢討。

  (二)繼續高調歡迎民進黨人士參與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只要民進黨做出改變“台獨”立場的努力,表達願意在現有平台之外建立專門用於民共兩黨或其學者溝通的平台,以此反擊民進黨散佈的“國共兩黨將其排斥在外”的論調,向民進黨及台灣民眾表明,大陸絕非民進黨歪曲的那樣“霸道”。

  結語

  未來兩年多將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如果民進黨切實朝著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方向努力,民共關係出現轉機,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好局面便“消除”了一個最大變數;如果民進黨頑固堅持“台獨”,聲勢“不降反升”甚至重新執政,民共矛盾不見緩和,兩岸關係來之不易的成果必將遭受重大衝擊。因此,爭取民進黨朝著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上前進,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儘管善良的人們充滿期待,但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問題,不只是誰當民進黨主席的問題,甚至不只是民進黨一個黨的問題,從根本上講,它是台灣社會的結構性問題。只要台灣社會長期存在的、已經被嚴重扭曲了的所謂“主體意識”沒有大的變化,以其為土壤的民進黨大陸政策,也就不會相應發生我們所期待的那種變化。而兩黨矛盾的性質決定了,只要民進黨不改變“台獨”立場,民共兩黨遲早要激烈交鋒。我們對此要有充分心理準備。

  同時也要看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大勢已經對民進黨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這種影響一定會越來越大,民進黨調整大陸政策是遲早的事,時間站在我們這一邊。我們應當樹立“爭取民進黨棄暗投明並非緣木求魚”的理念,繼續促使其大陸政策往“一中憲法”的方向移動,為最終的質變積累條件,不因其無法一步到位地改變“台獨”立場而放棄對它的爭取。

  註釋

  ①“空嘴薄舌:蘇貞昌表態訪大陸只是空包彈”,《中華日報》,2012年7月3日社論。

  ②“蘇貞昌的參選演說缺少具體內容”,華夏經緯網,2011年3月24日。

  ③“蔡英文復辟‘兩國論’”,台海網,2011年10月17日。

  ④“國台辦:希望民進黨能夠改變‘台獨’立場”,人民網,2012年5月30日。

  ⑤“胡錦濤和宋楚瑜舉行正式會談就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提出四點意見”,《人民日報》,2005年5月13日。

  ⑥“胡錦濤提出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四點意見”,《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3月5日。大陸與謝長廷先生的交往,是最有說服力的例子之一。歷史上,謝長廷曾經為了贏得選舉的政治需要,在兩岸關係方面,說過不少“狠話”,但近期為開啟和推動民共兩黨關係正常化而辛苦奔走,贏得了大陸的高度讚賞和積極配合。

  ⑦賈慶林:“堅決遏制‘台獨’分裂活動維護台海地區和平穩定繼續爭取兩岸關係朝著和平統一的方向發展——在紀念江澤民同志《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重要講話發表1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5年1月29日。

  ⑧“快評:陳雲林的和平危言沒有說錯”,中評網,2011年1月15日。

  ⑨朱衛東:“改變正在發生——從宏觀面觀察謝長廷大陸行的‘蝴蝶效應’”,《中國評論》,2012年第11期。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3年7月號,總第187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