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黃清賢:兩岸政治對話有必要 建構契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0-22 00:47:17  


成功大學兩岸統和研究中心執行長黃清賢(記者 王永雪 攝)
  
  以2013年1月至6月的統計來說,早期收穫貨品在為110.68億美元,相對同期的成長率為13.26%,已核准優惠關稅金額51.56億美元,減免關稅金額3.14億美元,相對而言表現較佳,總計ECFA減免關稅金額9.62億美元。
 
  但台灣民眾關於身份的兩岸認同並未明顯提升,以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從1992年到2013年6月的長期趨勢觀察,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一路下滑,從25.3%降到3.6%;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卻一路上升,從17.6%升到57.5%;認為自己是“兩者都是”的比例還算持平,可是仍有從46.4%減少到36.1%的趨勢。
 
  雖然上述民調將台灣人與中國人的認同,以相互排斥的互不相容方式提問,隱含台灣人不同於中國人的語境,引導兩岸認同的走向,但卻也相當程度呈現出目前的台灣政治環境趨勢。
 
  因此,從2008年6月積極交流,兩岸到2013年6月已簽署19項協議,但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依然低達在5%甚至4%以下,認同是“台灣人”的比例在2007年超越認同自己“兩者皆是”的比例後,差距拉大的趨勢繼續出現,認同是“台灣人”的比例已超過5成而趨近6成。
 
  這顯示兩岸雖然簽署了協議,但協議是基於必要的交流利益所簽訂的結果,其確實會對兩岸關係產生影響,朝向正面的和平穩定發展。可是卻不代表全台灣的民眾利益均霑;而且兩岸的主權衝突,治權矛盾,以及在外交空間、國防軍事等方面的對峙,都讓兩岸交流無法建構身份的認同。
 
  相對而言,當台灣強調“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指導原則,提升“國力”以壯大台灣,讓台灣更有實力堅持主體性時,認同便朝向台灣人的身份進行,利益為基礎的交流協議,即使為台灣主體性的認同服務。
 
  所以,當服貿協議傷害到相關行業小商家的利益、違反壯大台灣實力的原則時,反對力量自然影響協議的施行,造成台灣民眾對兩岸簽署協議的遲疑,相對的也影響中國大陸對後續ECFA的貨品貨貿協議、爭端解決協議的簽署態度,因此兩岸關係存在正面發展,但隱含內部矛盾的結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