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黃清賢:兩岸政治對話有必要 建構契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0-22 00:47:17  


成功大學兩岸統和研究中心執行長黃清賢(記者 王永雪 攝)
 
  二、兩岸政治對話環境

  上述對於兩岸認同不樂觀的台灣民調,並非代表兩岸交流、和平發展的政策不對,因為台灣民眾畢竟已脫離於中國大陸勢不兩立,亟欲消滅對方的看法。目前走向兩岸可以和平共處,既是競爭優勢和平的競和關係,就像九二共識的“一個中國”各取所需的表達態度,推展了兩岸的和平發展進展。

  只是現階段的交流必須更進一步的提升,亦即從經濟交流、文化交流、社會交流等層面,走向政治對話的層面,否則只會循著1993年以來,台灣開始將“一個中國”從政治意涵後,兩岸認同漸行漸遠的變遷。

  但貿然推動政治對話只會治絲益棼,所以必須先建構對話的環境。基本上,大陸提出的“一個中國框架”比“一中原則”更有彈性:既然更有彈性,就應該邁開步子,對於更具平等協商地位的台灣,給予主權重叠下的治理主權地位。

  如同鄧小平的1992年南巡,在深圳的講話中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書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起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麼,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這才是真的辯證邏輯、把握“對立統一”的最佳寫照。

  對照到兩岸關係,大陸對於台灣的政治定位邁不開步子,就是怕造成“台灣獨立、一中一台、兩個中國”;學習鄧小平理論的“三個有利於”觀點,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也有利於發展一個中國在台灣的話語主流,是否有利於增強一個中國在台灣的民眾認同,是否有利於提高一個中國在台灣的統一力量。

  如果是有利於和平統一的東西,允許試,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麼。所以和平發展應該營造和平統一的環境,而這個環境應該是構建兩岸的共同生活經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