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農村傳統的鄉黨社會是如何消亡的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1-06 11:14:35


  中評社香港11月6日電/“鄉黨們……”這個曾在華夏大地延續上千年的稱謂,如今已鮮有提及。但“鄉黨”從未離開,作為一個中國人,永遠無法切斷與親朋同鄉的聯繫,它是瓜田李下,又是和諧互助,更是鄉音鄉情,這是流淌在每個人血脈內的魂魄,不離不棄。

  鄉黨是怎樣消失的?

  《新週刊》報道,晚清以降,作為鄉黨核心的鄉紳面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它曾努力地轉型,尋找中國鄉黨社會的新出路。但1949年鼎革前後,鄉黨速亡,那些和諧無訴的鄉黨倫理只能永遠留在記憶裡。

  古之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合稱為“鄉黨”,即“家鄉”,如《論語》中有“孔子之於鄉黨,恂恂如也”。後來又轉意為“鄉親”,如柳青《創業史》中有“但願你兩口白頭到老,俺鄉黨們也順心” 。

  傳統鄉黨社會的消亡,應始於清末光緒帝廢除科舉和開新學堂的“新政”;加速於大革命時期“打土豪,分田地”的農民運動;最後消亡於從1946年至1953年,席捲全國的“暴風驟雨”式的“土地改革運動”中;1957年發起的“反右運動”,以及被稱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給被摧毀的“鄉黨”踏上了最後一腳。

  史學家徐中約認為土地改革和農業集體化後,“以往傳統社會中充當統治精英和主幹的士紳階層,現在被摧毀了”。

  他道出了鄉黨消亡的核心原因——鄉村精英階層的消失。在傳統鄉土社會中這些精英就是以鄉紳為主體的鄉村自治領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