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台灣主體意識與兩岸關係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2-21 00:27:54


 
  台灣社會也在建構與強化“台灣主體意識”,“愛台灣”、“台灣優先”、“台灣價值”、“台灣精神”、“台灣路線”、“台灣共識”、“守護台灣”、“天祐台灣”、“我是台灣人”等等,這些說法本來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在於以台灣為“我群”的目的就是要與“他群”區分開來,以此強化台灣的主體性。台灣一些本土社團更明確地表示,要“在捍衛本土政權、強化台灣主體意識、守護台灣方面,發揮更大效果”。④電影《KANO》通過1931年嘉義農林學校棒球隊的日籍教練和台籍球員的事蹟,用90%以上的日語發聲,講述“台灣人與日本人攜手獲得榮譽的故事”,建構了“台灣人與日本人共同創造歷史”的歷史記憶,這是與中國大陸完全不同的歷史記憶,以此體現“台灣主體性”。對於所謂“太陽花學運”,有人讚揚它是高素質的“台灣自主性的公民意識”。有人企圖通過煽動對中國大陸的敵視與抹黑,來強化台灣主體意識。可以說,在今日台灣,隨時隨地都在繼續建構台灣主體意識,都在強化台灣認同。

  台灣主體意識與中國大陸的關係

  如果說過去建構台灣主體意識是針對國民黨長期灌輸的“中國意識”,那麼現在建構台灣主體意識則主要以台灣為“我群”、以中國大陸為“他群”,並把二者區分開來。台灣當局從李扁到馬英九都在建構台灣主體意識,因此有些人認為台灣主體意識都是台灣方面刻意製造出來的,而與大陸沒有關係。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實際上大陸因素,包括社會制度、對台政策、兩岸交往以及“中國(大陸)崛起”等等都為台灣主體意識的建構提供了“有利條件”,大陸的一些言論與行動則對台灣主體意識的形成與強化產生了刺激與助長的作用。

  兩岸社會制度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處處都造成兩岸不同的現實,在大陸認為是天經地義的絕對正確的說法、主張、政策,例如“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台灣則不以為然;同樣,在台灣認為是正確的說法、主張、政策,例如“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台灣前途由2300萬台灣人民決定”,大陸則無法接受。台灣民眾對大陸的制度無法適應、無法理解也就無法認同,甚至格格不入。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也讓台灣民眾感到兩岸文化“同源不同質”。這一切就為“你是你,我是我”、“你們大陸(或中國),我們台灣”乃至“兩岸不是一個國家”等等看法提供了“客觀依據”。

  大陸主張“一個中國”,台灣認為國際公認的一個中國是PRC而不是ROC,只要承認一個中國,ROC就被“口頭吞併”了;大陸主張“和平統一”,台灣認為統一成為唯一的“選項”,台灣失去了自主性;大陸提出“任何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必須由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共同決定”,台灣認為這是否定了“台灣前途要由2300萬台灣人民決定”;大陸提出在國際上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原則,台灣認為這是對台灣“國際空間”的打壓。諸如此類的“大陸因素”都對台灣造成“刺激”,使他們極力爭取在國際上“發聲”,極力體現台灣作為“主權國家”的主體性。

  “大陸(中國)崛起”使得一些台灣民眾產生挫折感,擔心導致台灣對大陸的依賴,因而對大陸存在不少疑慮與戒心。“總體上說,中國大陸崛起並沒有使台灣民眾的身份認同發生重大的變化,強化自我認同,維持兩岸現狀仍然是主流民意。”⑤

  兩岸交往交流固然有助於相互瞭解,但也經常會接觸到政治上的分歧,反而強化了台灣民眾台灣主體意識的建構。以大陸習慣用語為例,大陸民眾常用“統”、“一”、“共”、“同”、“合”、“大”、“快”、“近”、“親”以及和平統一、一個中國、一中框架、一個國家、一家人、經濟一體化、共同家園、命運共同體、共享偉大祖國的尊嚴、深化兩岸合作、共同保衛東海南海的主權、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兩岸越走越近越走越親、同胞兄弟血脈相連等等字眼和詞彙,在許多台灣人看來,這都是“和平統一”攻勢,是“統戰”,他們認為如果認同上述說法,台灣就要被“吞併”了。當然這些政策、主張都是我方的堅持,不能不講,但越講越激發反彈,其負面效應不能不給予重視。

  總之,當前台灣主體意識的“他者”主要是中國大陸,因此在研究台灣主體意識的建構與強化時,不能只研究台灣內部因素,而不考慮它與大陸的關係。大陸需要從自身方面進行深入的探討,而這正是經常被忽視的地方。

  台灣主體意識與兩岸關係的發展前景

  顯然,建構台灣主體意識是要與大陸區隔開來,造成與強化“我群”與“他群”的分歧,這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顯然是不利的。現在的問題是,首先對台灣主體意識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後才能正確地面對。

  有些人認為建構台灣主體意識,就會導致敵視大陸、“去中國化”,形成“台獨意識”和“獨台意識”、“台灣主權獨立意識”、“獨立於中國之外的自主意識”,以(與大陸)對立、對抗和區隔為基礎的意識,反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反中國大陸、反兩岸統一,因此,對於台灣主體意識必須堅決反對,加以消解與重構,或把它包容在中國意識之中。

  我的看法是:台灣主體意識是社會的產物,它的建構與形成是正常的必然的現象。意識是社會的產物,是由於外界事物的作用而引起的,是人們在參與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反映。因此,考察台灣主體意識必須從它之所以能夠產生的社會條件進行具體的歷史的分析。這裡只指出三個要點:

  第一,台灣民眾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生活在這一特定的社會環境中,他們認同台灣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制度,表明他們與台灣這個群體有歸屬關係,以台灣為生命共同體,並且以此與不是生活在台灣地區的人們區分開來,這完全是正常的。台灣學者劉性仁指出:“台灣主體意識並沒有錯,它可以說是一種最原始的本能,一種在地的認同,對於周遭環境的關懷與愛護,這再自然也不過”⑥。我曾經指出:“如果生活在台灣地區而不認同台灣,或不能建立起命運共同體,那麼,他們有可能認同中國(包括大陸)並與大陸建立命運共同體嗎?”⑦

  第二,台灣問題的由來,最重要的因素是台灣長期維持著一個“代表全中國”的架構,一直保留著“中華民國”的稱號,即一個“國”的架構。凡是一個“國”所要有的東西他都有(總統、政府、議會、軍隊、憲法、國旗、國歌、護照等等),為了體現一個“主權國家”,就需要一個作為“國”的主體意識。過去的“中國意識”(那時“中華民國”佔據了聯合國的席位,在國際上代表中國)和現在的台灣主體意識就是這種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第三,它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必然產物。兩岸關係的發展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參考建構主義理論,大約需要經過霍布斯文化(敵對關係)、洛克文化(對手關係)、康得文化(朋友關係)、家人文化等階段。⑧目前還處在前面兩個階段,雙方有很大的差異與分歧,台灣不可能與大陸相一致,他們感到有必要建構主體意識,與大陸區隔開來,以免“主權受損”,以免“被大陸吞併”。大陸學者周少來寫道:“台灣年輕人一般都認為:自己出生和成長於台灣的民主化之後,自由開放的民主多元社會在他們看來是‘理所當然’;年輕一代與大陸更少保持歷史和血緣的聯繫;而在台灣自由多元的輿論環境中,從媒體中所看到有關大陸的新聞報導更多是負面的問題;自己從小所受的教育更加強調台灣的‘主體性’;而對大陸的政治體制介紹則更加突出所謂的‘一黨專制’和‘威權發展’的方面。”⑨台灣學者盧伯華指出:“台灣主體意識過時了嗎?不!只要中共對台灣的威脅與壓力仍在,台灣主體意識就不會消亡。”⑩這就是說,在兩岸關係的現階段,兩岸政治制度不同,存在許多差異,在重大政治難題尚未解決之前,台灣建構台灣主體意識顯示與大陸的差異是必然的現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