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環球時報:部分人批評南水北調等大工程上癮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2-29 09:34:32


  中評社香港12月29日電/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通水到27日全線實現,漢江水於當日抵達工程的終點北京團城湖。這一天也是南水北調開工建設的12周年,而在此之前,該工程的論證過程長達50年。

  輿論對這一時刻沒有報以“敲鑼打鼓般的”慶祝,在今天的中國,質疑和反思總是來得特別快,一些人認為,這是中國的“進步”。

  “進步說”有其道理,但在通水的喜日子搞這種“進步”,還是不太厚道。漢江水到達北京的前幾天,互聯網上就有“通水即失敗”的分析文章廣泛流傳,吸引了公眾的注意力,一定程度上掃了供水沿線社會的興致。“進步說”強調,這種氣氛才是正常的,過去政府聽順耳話太多,現在需要質疑聲不斷撞擊“領導們”的耳膜。

  然而從河南到河北,再到京津,可不光有政府,還有數千萬從南水北調直接受益的廣大民眾。他們有理由快樂,中國全社會也有理由為這個大國創造工程奇跡的能力而驕傲。中國被種種問題纏繞著,成就和它們立竿見影的效果是社會正面情緒的重要源泉。

  我們想說,是什麼讓快樂和展現自信變成了“鬼鬼祟祟”的東西,而只有憂患才可以“光明正大”?尤其是,質疑的發起者是些連身份都搞不清的網絡寫手和自稱懂行的人士,而相信南水北調遠遠利大於弊的,是院士,是支撐這個國家技術進步的主流科學家們。

  南水北調對生態的“破壞”肯定不是零。當中國人口已達13億多時,經常要面對的或許不是“無任何生態破壞”的理想方案,而是要尋找切合實際、副作用最小、性價比最高的解決辦法。從南方向北方調水,因此成了經濟社會諸多元素共同打造的“現實選擇”。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