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經濟告別“7時代”又何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2-05 15:24:20


  中評社香港2月5日電/最近,不少經濟分析機構與海外媒體預測,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降至7%的新分水嶺之下。中國人民銀行2月4日的降準之舉也被一些西方媒體解讀為中國經濟失速的信號。

  中國經濟會失控嗎?增速真的告別7%,思想界不再糾結於“保7”,那又何妨?

  長期以來,海外觀察中國有種“速度情結”。“中國經濟增速降至24年來最低”、“中國遭遇四分之一世紀以來最低增速”……從近期西方媒體大作文章的標題可見,“中國減速”令西媒興奮。

  毋庸否認,經濟學上,數字說明問題,GDP增速更是考察一個經濟體宏觀形勢的關鍵信號。因此,客觀而言,關注“速度”無可厚非。但對於中國經濟,數字意義不在表面,更在於背後反映的變化。換言之,對於中國經濟增速,不可靜態,而應動態觀之。

  過去多年,中國約兩位數增長始終令西方感到不可思議,相對於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中國經濟的變化超乎想像。而今,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繼續引發全球廣泛探討。許多海外經濟學家承認,中國經濟之所以幾十年來歷經各種風浪而依然穩健,在很大程度上緣於宏觀決策善於與時俱進,順勢而為。

  事實上,關於中國經濟增速步入“6時代”的討論在海外已有時日。最近,就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把中國增速調至7%以下。該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布朗夏爾不久前在北京舉行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強調,中國今年和明年的經濟增速預測分別降為6.8%和6.3%。

  布朗夏爾同時自信地說:“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7.4%正好符合我們的預測。”弦外之音,善聽者不難領會。

  不過,即便像IMF這樣的權威機構,其經濟預測通常也都會依據現實變化不斷進行動態修正。

  在預測減速同時,IMF駐華首席代表席睿德指出,中國經濟中出現了許多新的積極信號,包括服務業在經濟增長貢獻中的比重上升,消費增強,而房地產業回調與金融機構去杠桿化是經濟更健康的表現。

  其實,大量海外報道不乏對中國經濟的樂觀分析,德國《明鏡》週刊近日一篇分析文章標題即為《中國經濟慢下來,是好事!》。文章稱,增速放緩是經濟結構改革需要承受的代價,有助於降低經濟發展的生態成本、減少資產泡沫破滅的風險,並且防止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等。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