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潘威佑:兩岸關係與教育政策對台青年之影響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18 00:59:50


 
  從李登輝到陳水扁時代,教育政策本土化一直被誤解推行鄉土化教學就是要強化台灣學子的所謂“台灣意識”,企圖把他們同中國文化分離開來,以便培養新一代的“台獨份子”。其實陳水扁推動這樣的政策,只會讓大陸官方與國民黨相關人等誤解對陳水扁“台獨”傾向的擔心,並抵消他向大陸發出的“善意”,不利兩岸關係,也不利台灣未來的發展,因此大陸方面批評這是一個逆潮流而動的政策
  
  其實在台灣民主轉型歷史過程中,學生運動扮演了顯著的角色。從1980-1990年代的學運世代,在關鍵時刻衝破威權體制的最後一道防線,在“野百合學運”中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等主張,見證了台灣走向民主化的改革之路。到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體現了學生對民主倒退、威權複返的激烈抗爭,也反映了公民社會對“中國因素”的抵抗。這兩個世代的學運,各處在民主轉型的不同階段。

  潘佑威也表示,馬英九在上任後立即將兩岸政策的位階放在台灣整體外交與國際經貿政策之上,作法上採取快速“傾中”、淡化台灣主權或“選擇性”游走於“中華民國主權”、缺乏對中國的避險策略、封閉而不透明的決策模式。上任以來重拾“九二共識”、推動兩岸“互不否認”、“外交休兵”、定位兩岸關係是中華民國“一中憲法”下的“區與區關係”。在維持現狀前提下,馬英九承諾“不獨、不統、不武”的“三不”政策。不容否認地,兩岸關係緩和、對話恢復進行、在海基、海協兩會協商下迄今簽署十二項協議,“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談判也刻正進行之中,馬英九宣示六月簽署。這些進展符合國際對兩岸持續和平對話的期待。

  比較陳水扁時代的兩岸關係呈現“鋸齒狀的起伏”,在面臨台灣內部朝小野大以及國際壓力的雙重政治現實束縛下,並未、也無法跨越“紅線”。馬英九的兩岸政策走向則是看似一致直線行進,實則卻不知將多快‧多不民主地或者多不透明地將台灣帶向所謂“一個中國”的框架,讓站在台灣本土立場關心的民眾感到十分憂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