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潘威佑:兩岸關係與教育政策對台青年之影響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18 00:59:50


 
  對於族群認同現況,他表示,TVBS依據年齡做為區分的2013年國族認同調查,數據顯示,越年輕的台灣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比率越高。有趣的是,40歲—49歲與50歲—59歲這兩個年齡層自認是“中國人”的比率比較高,或許是與經歷國民黨的黨國教育有關。“台灣人”認同從1992年的17.6%來到了2013年的57.5%。“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認同在2013年跌到36.1%。至於純粹是“中國人”認同的比例,只有在1992、1993年高於“台灣人”認同,接著就不斷下降,“中國人”認同到2013年只剩3.6%。 

  年輕人的台灣意識認為,政治民主是做為一種確立國家主權的象徵。社會運動是做為一種形塑理想國家的形式。包括:公民意識的形成,抗議是為了追求理想的社會。公民所訴求的對象,是具有實質政治/社會治理權的代表。其實反觀這一輩年輕人,當封閉威權的時代氛圍不再,他們也缺少了戮力抗爭的目標,加以高等教育普及、社會競爭越趨激烈,青年的關注視野,似乎也必然移轉至個人主義的逸樂或自身前程的汲汲營營。不知不覺中,“漫無目標、缺乏熱情、抗壓性弱、不關心公共議題”,就成為人們對這群“Me”世代的刻板印象。然而實情真是如此嗎?現代青年自私、冷漠,不熱中公眾事務?其實不然,他們只是順應時代的多元化變遷,關注面向變廣而力量分散,執行模式則隨問題的複雜化而走向專業分工。在一般人尚未察覺的角落,仍有許多勇於獻身公義的年輕人,正在苦心耕耘、一步一腳印地實踐自己改造社會的理想,也勢將牽動台灣的未來,也會影響兩岸關係的未來。

  兩岸因長期制度不同,教育文化差異的拉大,讓生長在兩地的人民對國家,社會議題的認知就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對於兩岸關係,兩邊政府目前都以”經濟發展”為交流方針,但台灣的年輕人多數認為台灣就是一個事實上擁有主權的政治實體或國家,兩岸應互相尊重主權及治權;而兩岸的和平穩定必須基於尊重人權、民主自由及住民自決權等聯合國原則。

  而民進黨目前對於兩岸政策,分別以有利於國家自由民主發展、區域和平安全穩定、兩岸互惠互利交往;堅持政府決策須充分民主和透明化、交流過程須多元參與和機會平等、交流成果須維護公益和社會共享方式。這樣政策是目前對於台灣與大陸共同發展下,可讓台灣青年公民多可接受的政策條件,兩岸的”九二共識”的認同衝突,在台灣多次的青年學運運動當中,幾乎都是被年輕人們不願也不要去接受的課題,未來台灣跟大陸雙方面面臨台灣問題若一直要用何種共識的框架,去爭端立場的堅持;不如以另一層面方式,真正傾聽了解體會,台灣人民對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未來可期性的多元互動方式與聲音。

  (後方支援記者:郭至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