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如何讓世界讀懂中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2-09 09:23:30


資料圖:游客在深圳參觀鄧小平畫像。
  中評社香港12月9日電/筆者在11月初參加了由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中國人民外交學會、21世紀理事會(貝格魯恩研究會)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二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11月1日至3日)。時值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五中全會剛剛通過了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中方對會議的重視是顯見的,有十幾位部長和地方首長親自與會為參會者解讀第十三個五年規劃。

  新加坡《聯合早報》12月8日載文《如何讓世界讀懂中國》,文章說,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具有了實質性的外在影響力。不管中國國內發生什麼,都會對外在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舉例來說,在改革開放的早期,人民幣無論升值10個百分點還是貶值10個百分點也不會對世界經濟產生有實質意義的影響,但今天中國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2個百分點的變動都會對世界經濟產生巨大的衝擊。正因為如此,世界各國一直緊盯著中國的變化,尤其是政府層面的重大政策調整。也正因為這樣,中國近年來把讓世界讀懂中國提高到一個戰略高度。“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本身就是這一努力的產物。

  “讀懂中國”是一件既利己也利人的事情。對中國來說,一方面及時向外界傳遞國內的變化,以便世界了解中國及時進行政策調整;另一方面,這也是中國本身了解世界的一個過程,發現問題之後,也可以自我調整政策。再者,中國和世界的溝通也有助於雙方之間避免產生重大誤判。更為重要的是,從長遠看,讓世界了解中國是中國軟力量建設的一種有效手段。

  不過,現實地說,“讀懂中國”是一個長遠的事業。從國際關系的歷史來看,這并非容易,而是需要中國和世界的共同努力。人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理解中國和世界溝通方面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總體上看,中國的“受衆”分為發達的西方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這兩個群體盡管對理解中國都深刻興趣,但關切點不同。這裡討論的主要是中國和西方世界的互相溝通問題。

  盡管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和西方的溝通一直很頻繁,但不難發現在很多對話場合,雙方還是生活在兩個完全不同的話語體系裡面,兩個話語體系之間沒有有效的互聯互通,很多方面的溝通都是“你講你的,我講我的”,交互的地方并不很多。當然,這方面,中國并非特例,而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西方話語演變成政治意識形態

  其一,最主要的是近代以來西方一直主導話語權這個事實。近代以來的整個社會科學體系是西方創立的,然後傳播到其他國家。社會科學就是解釋和理解社會現象的科學。不難發現,今天世界各國所使用的解釋社會現象的概念、理論和方法都始於西方,來源於西方。西方的話語體系就隱含於西方社會科學之內,隨著西方社會科學的傳播,其話語體系也傳播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