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蔡英文執政後台灣與拉美“邦交國”關係觀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4-28 00:46:50


 
  首先,將會增加台灣的財政負擔,並爲島內政局走向投下巨大變數。近年來台灣經濟持續低迷,2015年台灣GDP增長率只有0.85%,2016的預期可能會更低。由於經濟整體發展態勢萎靡,台灣當局財政負擔日益加重。目前“每年有高達3000億元新台幣赤字,未來的財政情況,會隨著老年化、少子化更趨嚴重。”⑩在財政狀況如此吃力的情況下,台灣當局每年還得劃撥數百億新台幣去維持與拉美“邦交國”等國家的關係,⑪這勢必會導致台灣財政負擔更趨惡化,並直接影響到島內經濟和台灣民衆的福祉,沖擊台灣民衆生活水平的提升。

  某一國家和地區的對外關係往往是其內政的延續,台灣亦是如此。台灣與拉美“邦交國”的關係與島內政局走向息息相關,不同政黨上台執政所采取的對拉美“邦交國”的政策迥然相異。同樣,台灣與拉美“邦交國”關係的發展走向也會對島內政局産生巨大的反作用力。如果台灣與某一或某些拉美“邦交國”的關係出現危機,台灣當局會力求穩住態勢,確保不被“斷交”。而在野勢力則會借機炒作,向執政當局施壓,朝野兩種勢力的對抗有可能在島內引發系列政治風暴,並産生外溢效應,波及到島內經濟、政治、社會等方方面面。

  其次,台灣民衆對於大陸的好感度、對於中國的認同度將會受到沖擊,部分“台獨”勢力還有可能鋌而走險。蔡英文執政後,如果台灣與拉美“邦交國”關係出現斷裂,蔡英文勢必會尋找一個借口,爲自己開脫。而在她看來,最好的方式就是抹黑大陸,將責任推卸到中國大陸身上,聲稱是中國大陸的“蓄意所爲”,才導致這些“邦交國”與台灣“斷交”。⑫在這種背景下,蔡英文還會進一步煽動台灣民衆的“反陸、仇陸”情緒。

  由於台灣民衆對於大陸的好感度會出現下降,對於中國的認同度也會有所下滑,這些外部條件無疑爲“台獨”的進一步擴張提供了新的契機,至少潛在的民意基礎會越來越多。而在民意基礎逐漸深厚的條件下,未來在拉美“邦交國”議題上,如果稍有突發事件,“台獨”勢力就有可能借機出動,以之爲借口朝“台獨”方向發展。2002年瑙魯與中國建交後不久,陳水扁就抛出了“一邊一國論”,對“一個中國”原則發動了公然挑釁。李義虎認爲,大陸與瑙魯建交至少是直接刺激“一邊一國論”出籠的事態性因素之一。⑬蔡英文上台後,完全有可能仿效陳水扁,以某一“斷交”事件爲借口,重新凝聚深綠支持者,擴大“台獨”陣容。

  一旦“台獨”勢力蠢蠢欲動,兩岸政治互信基礎自然會遭到巨大傷害。而如果兩岸政治互信不足,大陸自然沒有必要繼續釋放善意,只能因應部分拉美國家的要求,與之“建交”。而這又會引發新一輪的台灣“邦交國”與台灣的“斷交”潮。2000年至2008年民進黨執政時期,連續失去6個“邦交國”,正是在兩岸關係與台灣對外關係惡性循環的作用下發生的。蔡英文上台後,這種惡性循環有可能會再度上演。

  蔡英文在對外宣傳上,也會有意凸顯中國大陸注重提升與拉丁美洲國家的關係,目的是挺進美國後院,對沖和消解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⑭蔡英文之所以會如此解釋,一是向台灣民衆展示,中國大陸的這些做法不是針對台灣而來,不是爲了拉攏台灣的“邦交國”,因而與台灣關係有限,這也可以爲蔡英文自己減輕壓力。二是有意將矛盾的焦點轉至中美矛盾,企圖通過對中美矛盾的渲染,來將矛頭引向美國,並藉此來爲自己解壓。

  結語

  所謂“外交”是指“國家以和平手段對外行使主權的活動”。⑮台灣作爲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來就不具有外交職能。因而,台灣與拉美“邦交國”的關係不具有任何合法性可言。從客觀現實來講,台灣與拉美“邦交國”的關係本身已經岌岌可危,隨時有可能出現重大突變。而蔡英文上台後,如果拒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則意味著兩岸互信不復存在,台灣與其拉美“邦交國”的關係也有可能隨時斷裂。從長遠發展來看,隨著綜合實力的日益提升以及國際社會對於“一中”原則的普遍接受,台灣與這些“邦交國”“斷交”乃是大勢所趨,無可回避。因而無論是蔡英文當局還是其拉美“邦交國”的執政者,都應該認清曆史發展方向,早日做出明智選擇。

  註釋

  ①按:其他10個“邦交國”的區域分佈分別為,大洋洲6個,非洲3個,歐洲1個。

  ②按:其實在清末時期,秘魯、巴西、墨西哥、古巴和巴拿馬等5個國家就已經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③《馬“政府”守住中南美》,台灣《聯合報》2009年6月4日。

  ④按:蔡英文之所以不會將拉美“邦交國”放置到台灣對外關係的中心位置,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台灣民衆對於拉美“邦交國”的認知非常有限,基本上是“無感”。例如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美歐所研究員嚴震生就表示,台灣民衆對於拉美“邦交國”缺乏“關心和瞭解”,“連一般學國際關係研究生也弄不清究竟這些友邦的情況”,認為它們是“黑、窮、小”。(《從馬“總統”出訪看對友邦的認識》,台灣《聯合報》2014年7月11日。)

  ⑤Daniel P. Prikson, “Latin America: China Tries to Pick off Taiwan's Allies”, in The Miami Herald, June 24, 2005.

  ⑥《“立委”爆6“邦交國”危險,“外長”否認》,台灣《自立晚報》2014年9月22日。

  ⑦嚴安林:《台灣對外關係大變局:2008—2010》,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

  ⑧《援助友邦,盡義務免不了》,台灣《台灣新生報》2014年2月6日。

  ⑨《薩前總統涉佔捐款》,台灣“中央日報”網絡版2014年9月7日。

  ⑩《紙上“經貿國是會議”》,台灣《聯合報》2014年7月15日。

  ⑪按:在過去三年中,台灣援外預算每年都會減少5億至10億元新台幣,2013年對外援助預算僅剩106億新台幣。《援外預算縮水影響工作? 外交部:對友邦承諾不會改變》,今日新聞網2013年1月5日。

  ⑫按:需要澄清的是,這種說法並不成立,因為不是中國大陸有意尋求與台灣的這些“邦交國”建交,而是這些“邦交國”主動尋求與中國大陸建立正式關係。

  ⑬李義虎:《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見《國際政治研究》2012年第2期。

  ⑭按:事實上,在馬英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一些端倪。例如,對於“中拉論壇”,台灣“外交部長”林永樂就將之解讀為是對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一種回敬。但林永樂更多強調的是對台灣而非對美國的影響,認為中國大陸的這種做法,可以箝制邦交國對台灣國際參與的支持,而“邦交國”有可能要求台灣增加雙邊合作計劃或對其投資,將加重台灣援外的壓力。

  ⑮《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版,第366頁。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4月號,總第220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