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追憶吳建民:歐美里程碑外交第一線的橋梁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6-28 00:18:46


袁美華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手裡拿著她記錄的關於吳建民的點點滴滴。(中評社 臧涵攝)
  中評社北京6月28日電(記者 臧涵)“他出任了四年的新聞司發言人,舉辦中外記者招待會一百七十一次。吳建民仍謙虛地說:‘我對自己組織的記者招待會,沒有一場是感到完全滿意的,總覺得還有改進之處。’”

  “他勤於觀察思考,領略中央領導人的外交風範,維護國家及民族的利益,為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而做出不懈努力。”

  中國前駐法國大使、外交學院前院長吳建民6月18日在武漢遭遇車禍去世。他的多位生前同事和友人聞此消息感到非常震驚和悲痛。

  袁美華便是其中的一位,她1988年與相識駐坦桑使館外交部工作的丈夫一同去歐洲駐比利時大使館工作。在那裡,她認識並熟悉了吳建民。

  “我對他印象非常深刻,他在外交領域貢獻非常大。在‘六四’期間,中國外交動蕩不安的期間,他到處演講,讓外國人能更多的了解中國國情。”袁美華說。

  她告訴中評社記者,當她得到吳建民大使出事的消息時,非常突然和意外,第一時間趕到他家,看看他的夫人。

  袁美華告訴記者,從沒想過當新聞司司長的吳建民,把發言人當做了新的起跑線,他沒有過高地顯示和評價他一個人的作用,而是更多地談到了:“發言人,首先是依靠政府、集體。前面一個發言人講話,後面很多人在默默地工作。”

  她回憶道,在舉行記者招待會的一個星期,一個處里十幾個同志進行估計討論出記者有可能提出的問題,於是向有關地區司請教答案,也向部外的單位聽取建議,事前準備好的答案匯總後經部領導審批命中占率百分之八十,有百分之二十有時是估計不准的。吳建民講:“沒有一次記者招待會是和上次是一樣的,每一次都有新的提問”臨近召開記者招待會的頭一天是最緊張的,因為發言人要代表中國政府對待國際問題看法觀眾公布於眾,就要充分地準備設想,而記者追求的是新聞,而不願問起舊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