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高校“打開院子” 開放街區能否保證校園安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7-29 09:39:55


  中評社北京7月29日電/原本就複雜的校園及周邊區域通行環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暢通周邊地區微循環,有待檢驗。這個矛盾在市中心的高校更加突出,試點和規劃就需要考慮各種因素。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目前,一則北京市規劃部門推進高校周邊區域路網管控,人大、北航等高校重新“釘樁道路紅線”的消息被公眾熱議,一些媒體和不少網友將其理解為人大、北航將被“拆墻”。

  很快,北京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澄清,這次規劃為梳理有可能與地區道路相連的支路、次路或“斷頭”路,增加路網密度,探索區域道路微循環,“並沒有要拆掉高校圍墻”。儘管如此,在實施街區制的大背景下,高校“大院”該不該被保留的討論仍在持續。

  “沒有圍墻的大學”是一些教育改革人士的理想。一些世界一流大學的確是沒有圍墻的,這被認為是學風開放的象徵。有國內高校因為過於封閉而被社會詬病,還有高校因嚴格限制遊客訪問而引發爭議。在此背景下,打開高校“大院”似乎回應了社會的訴求。但是,以優化路網為目的重新規劃校園周邊道路系統,引發了在校師生對校園讓路於民的擔憂。

  至少自上世紀50年代前後開始,我國高校的“大院制”便悄然形成。“大院”並不是高校的專屬,國家機關、大型醫院和大型企業都有“大院”。“大院”不僅是校園的外在物理形態,也內化於大學師生的校園意識。在多數大學師生眼中,校園是一個統一的實體,打開“大院”意味著將校園分割。師生們的擔憂也並非毫無道理。

  首先是校園安全意識。一些原先封閉的區域可能成為公共區域,學校的安全防線可能會從圍墻退到教學樓、科研樓、圖書館和宿舍。這一方面需要在各樓宇入口處設置門禁、保安,並將校園道路公共化,引入斑馬線、紅綠燈等必要的交通標誌;另一方面需要師生轉變安全觀念,將心中的“安全區域”從龐大的校園縮小為具體的校園建築。這種轉變難以一蹴而就。

  其次是校園交通與城市交通的矛盾。通過限制外來人員和車輛,校園通行度得到了保障,尤其在上下課時段,大量學生擁擠於校園道路中,現在的校園交通組織形式可以有效疏散人流。打開“大院”後,社會人員和車輛可能與師生“搶道”。大量社會車輛進入,再加上原本就複雜的校園及周邊區域通行環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暢通周邊地區微循環,有待檢驗。這個矛盾在市中心的高校更加突出,試點和規劃就需要考慮各方因素。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