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論兩岸關係政治定位:“憲法主權說”的視角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0-21 01:04:27


 
  當前兩岸關係的主權爭議與政治定位問題

  自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以來,兩岸關係的核心問題與最大的難點,無需贅述,即是所謂“一個中國”的主權爭議,也就是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問題。

  以務實的觀點而言,“九二共識”是兩岸當局面對兩岸關係中最關鍵的政治問題——“一個中國”問題,用各自表述方式處理。其精神在於正視現實、求同存異,相互尊重對方的基本立場,也就是在兩岸間尋求一個最大公約數。依據當時我方的表述內容,其要旨就是認同“一個中國原則”,但是對“一個中國”內涵的認知有不同。當時面對這麼敏感的政治問題,各讓一步,接受彼此的分歧(agree to disagree),確實不易。

  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於2013年6月13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進行會談。吳伯雄在此次會談中表示,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主張一個中國原則,都用“一個中國架構”來定位兩岸關係,而非國與國關係。這是國民黨首次提出“一個中國架構”的概念,以回應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在對台政策中所提的“一個中國框架”訴求。

  吳伯雄的“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主張一個中國原則”,顯然是指《中華民國憲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都是“一中架構”憲法。是以,若要維持“一中架構”,反對“法理台獨”,必須立足雙方各自的憲法法理之上。

  馬英九總統在2014年雙十國慶文告中,對兩岸關係提出了關鍵的兩句話:一是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二是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時隔幾日,馬總統在會見即將參加第九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的台灣方面代表人士時,再次重申台灣與大陸的關係不是國際關係,而是一種特殊關係。馬總統並且強調另一個重要原則,就是“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

  將以上這些言論綜合起來看,實際上馬政府以“一中各表”作為其兩岸的政治定位,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而是一種特殊關係,則是在中華民國憲法規範下的法理論述。

  北京在十八大的政治報告中,提出“兩岸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做出合情合理安排”、“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定,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前景”。按照當時國台辦王毅主任的說明,他說合情就是照顧“彼此關切”,不搞“強加於人”,合理就是恪守“法理基礎”,不搞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則對於兩岸各界探討政治安排提出了三點希望,他表示,探討兩岸政治關係,首先要務實,任何脫離客觀現實的主張是探討不出結果的;其次要共同努力,找到打開兩岸政治分歧問題瓶頸的辦法;第三要落到實處,即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全面改善發展兩岸關係。孫亞夫亦指出建議求同存異,尋求共同點和連接點,對一時解決不了的分歧不妨先放一放,聚焦於探索打開瓶頸的辦法。在著手討論合情合理安排時,建議對兩岸政治關係關鍵部分進行設計。⑫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印尼出席APEC峰會期間會見前副總統蕭萬長時明確指出,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夯實共同政治基礎,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對於解決政治難題,“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兩岸要有與時俱進,攻艱克難的信心、決心與勇氣。大陸願意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就兩岸政治問題同台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達成兩岸和平協議。⑬北京一再重申,儘管大陸和台灣尚未統一,但中國的領土沒有分裂、主權沒有分割,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沒有改變;同時,由於兩岸尚未統一,因此有這一特殊情況下需要處理和解決的問題。在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基礎上,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情況下,兩岸交往中實務部門公權力行使的問題是可以討論的。

  種種現象顯示, 從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開以來,中共已積極著手推動兩岸政治性對話與協商談判。北京積極要將兩岸關係從“九二共識”階段推向“一中框架”階段,其重點主要在於想拿掉“各自表述”,兩岸直接只講“一個中國”。而馬政府提出“一中架構”並一再強調“兩岸互不否認治權,互不承認主權”,亦是在探索開啟兩岸政治對話新的可能性與新的空間。

  無可諱言,“九二共識”為兩岸之間的一個中國內涵爭議,提供了一個階段性的創造性模糊。兩岸以共同通過制度化的方式,確立“九二共識”為兩岸關係的共同基礎,這其實也等於確認“一中架構”來定位兩岸關係。然而,誠如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所說:“共產黨的立場是'一中',不談'各表';國民黨是'一中各表';而民進黨是'各表',不談'一中'。”⑭。

  其實,對於蘇起在2000年因民進黨上台執政而提出的“九二共識”這個名詞,後人可以不接受或予以修改,但不能否定曾有九二會談這個歷史事實。台灣方面不要否認九二會談當時雙方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大陸方面也不要否認當時彼此對一個中國涵義的認知是不同的。正因如此,最後才互相妥協,同意採取“以口頭各自表述”的方式來處理。所以,更準確地說法是: 1992年兩岸兩會在香港會談的過程中,雙方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精神,同意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原則,但對一個中國的涵義,容有不同的認知。

  如今,“九二共識”的模糊藝術實已難因應當前和未來兩岸進行政治性協商勢必面臨的主權問題;而“一中各表”下之“兩岸互不否認治權,互不承認主權”,只是將主權問題繼續鎖在“零和競賽”的死胡同裡,究竟不是解困之道。爰此,以下本文將從英國學派的“憲法主權說”此一途徑來探討兩岸的主權問題,並從中獲取處理目前兩岸關係主權問題與政治定位的啟示與新思維。

  以“憲法主權說”處理兩岸的主權爭議與政治定位

  自1949年以來,大陸一直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舊三句)。上世紀90年代末以後,在兩岸關係中表述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於一個中國,中國的領土主權完整不可分割”(新三句)。無論新三句還是舊三句,其中始終堅持兩點,一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二是“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不可分割”,這是大陸堅守的原則與底線。而有所變化之處在於,“一個中國”從原來的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合法代表變成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擱置了關於“一個中國”具體內涵的爭議與分歧,這“一個中國”不再是非彼即此,而是“兩岸共同擁有”的。大陸希望通過這樣彈性包容的表述,增進兩岸在“一個中國”上的共同點和連接點。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以後,兩岸快速走向緩和交流與合作,最根本的原因是兩岸接受“九二共識”作為基礎,兩岸基本都認同一個中國原則,只是對一個中國內涵的解釋有所分歧。換言之,雙方在“一個中國”問題上有基本的連接點與共同點,從此和平發展成為兩岸關係的主軸。不過,在探討“一個中國”問題的過程中,兩岸雙方關切的重點各有不同。大陸方面關切的核心議題十分明確,就是要求台灣方面必須恪守一個中國原則,承諾“共同承擔義務,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決反對“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並以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為最終目標。大陸方面認為一個中國對外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內則可以探討,共同商議。台灣方面,關切的核心議題主要包括:首先,要求大陸方面“正視現實”,即正視兩岸“分治”的現實,要求大陸承認或不否認“中華民國依然存在的事實”,主張中華民國的主權國家地位,要求“中華民國”在政治談判中不能被中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矮化、地方化,要求兩岸政治定位不能落入台灣被大陸“吞幷”的陷阱。而且,要求擴大在國際事務中的政治參與,謀求所謂的“國際空間”。

  筆者認為,大陸正式提出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並希望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是在認真分析評估兩岸關係總體形勢及走向的基礎上,切中了兩岸關係的癥結點,試圖從根本上突破難題。這其中有幾點值得重視:其一,體現了大陸願意理性面對客觀現實、正視政治分歧的態度,這個客觀現實就是國家尚未統一,以及兩岸間對於政治問題存在重大的分歧與矛盾;其二,表達了願意平等協商解決政治難題的誠懇態度,目前先從“探討”問題開始,不急於求成,不設定時間表,力求行穩致遠;其三,期待對兩岸政治關係有合情合理的安排,“合情”是照顧兩岸雙方的彼此關切,不強加於人;“合理”則是要遵守兩岸現行的法律法理。

  所以,要對兩岸政治關係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首先要恪守法理基礎,符合兩岸各自的現行的憲法法理與法律規定,務必做到 “合憲”、“合法”。由此可見,從憲法的視角切入,是兩岸“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的可行而有效途徑。其次要客觀反映兩岸關係現狀以及各自內部的政治現實,最後獲得雙方都能接受的共識方案。要達到此一共識,必須先妥善處理兩岸之間的主權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