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 
中評論壇:香港競爭力現狀與前景
http://www.CRNTT.com   2016-09-12 00:11:51


 
  另一個具有參考價值的國際性指標是由世界銀行屬下的“國際金融中心”(IFC)所作的“國際營商環境報告”,它是根據各國(地區)在以下十一個方面的表現作評核:創辦一家企業難易程度;獲取建築證事項的難易;取得電力的難易;物業登記的難易;獲得銀貸的難易;保護小投資者;稅制與稅率;跨境貿易成本;契約的執行;解決不能償付能力的機制;以及勞工市場規例。2016年的調查結果排名如下:(1)新加坡;(2)紐西蘭;(3)丹麥;(4)韓國;(5)香港;(6)英國;(7)美國;(8)瑞典;......其他部分亞洲國家(地區)的排名分別為:(11)台灣;(18)馬來西亞;(34)日本;(45)泰國;(50)越南;(84)中國;及(108)菲律賓。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國際營商環境排名,由2010年的第二名下降了三名,2016年排第五。世界銀行認為,香港的營商環境有下列幾點需作改善;物業登記需時比新加坡長,跨境交通成本則比新加坡與大陸為高,以2010年為例,每個集裝箱成本,香港的出品成本為US$625,中國大陸US$500,新加坡則為US$450。

  從以上幾個國際競爭力排名來看,香港的個別排名雖略有下跌,但總的排名還是很高,不能說是已有“危機”,只能說是有“隱憂”。

  一個與競爭力有關的是經濟結構問題。香港目前的經濟結構不太理想,它太過偏重於服務業,製造業可說基本上消失了。香港的工業,最輝煌的時期是60年與70年代。1970年,香港的製造業生產值佔GDP的30.9%,可說是達到最高峰,1979年大陸開放後,香港的製造業快速北移。2014年,製造業僅佔GDP的1.3%,而服務業則由1970年的60.7%增至2014年的92.6%。根據一般的經濟發展規律,一國的經濟成長,服務業在GDP的成份必會逐漸增加,但製造業卻不會完全消失。新加坡與香港很多地方和條件相似,但新加坡的製造業與服務業,在經濟成長過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今日新加坡的製造業在GDP仍佔有一個重要的比例,經濟結構比香港要多元和合理,這有助其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經濟結構多元,在環球經濟走下坡時,本國經濟不會全面受到波及。

  香港現今的四大支柱產業為:金融業、物流業、旅遊業及工商業支援與專業服務業。2009年香港經濟機遇委員會提出,本港應發展下列六大優勢產業:(1)醫療產業;(2)環保產業(如電動汽車、新能源科技等);(3)檢測和認證產業;(4)教育產業;(5)創新及科技產業;及(6)文化及創意產業(如電影、設計、動漫、數碼、音樂及出版等)。換句話說,這些優勢產業應是香港未來的競爭力所在。自2009年以來,香港政商界有關人士對此課題談得多,做得少。這與香港政府到底要在經濟發展中扮演甚麼角色有關。在四小龍當中,新加坡、韓國與台灣三地政府在經濟發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香港則是“最少干預”,即港英年代夏鼎基任財政司時(1971-81)所主張的“積極不干預主義”,或稱“小政府,大市場”政策。這項政策有它正面的意義,也對香港過去的經濟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事實上,一些社會人士對積極不干預政策產生了一些誤解,以為政府“完全不干預”,把“積極”這個形容詞誤解為副詞,即“積極地不干預”,其實它只是少干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