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資澎湃湧港 香港餐廳也吃香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4-05 10:52:31


 
  港人續主導 餐飲管理層

  中資連番收購香港餐飲業,市場有聲音擔心香港飲食文化將因而失去原有特色。不過深入分析就會發現,餐飲業強調“本土為綱”,營運模式難以因股權易手,而作出重大改變。

  有人擔心,一旦更多香港餐飲品牌落入中資手上,飲食文化失去本地特色。不過,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即使更多香港餐飲品牌落入中資手上,香港的飲食文化難以在短時間作出重大改變。

  食物安全與口味不變

  致同諮詢服務合夥人湯認為,中資收購更多香港餐飲品牌,對香港的食品安全不會產生負面影響,“餐飲講求標準化,不論中資、港資或外資主理香港餐飲品牌,均看重食品的安全及質素,相信餐飲品牌的質素不會因中資入主而改變。”

  德勤中國全國併購服務主管合夥人葉偉文則指,飲食業講求“本地化”,相信即使香港餐飲品牌獲中資入主,相信管理層亦會由港人主導,餐飲服務的本港口味維持不變。

  以麥當勞為例,黃家和說食品種類會“入鄉隨俗”,隨業務擴張,餐牌是因應不同地區消費者的口味來主導,而非強加消費者身上。他說:“麥當勞深入內地各省市,漸漸加入了中餐元素。以廣州為例,加入售賣飯類以迎合內地消費者口味,增加市場吸引力。”

  助港資餐飲商開拓內地市場

  中資染指香港餐飲業,並非單純為中資提供外闖的跳板,香港餐飲業亦大有得,產生雙贏局面。有分析稱,中資除了從中獲得大量現金流,發展其自身業務,香港餐飲業更可憑藉中資在內地的人脈及優勢,在內地開設分店,從而達至雙贏局面。

  內地人脈產生協同效應

  致同諮詢服務合夥人湯認為,香港餐飲品牌出售股權予中資,旨在利用中資在內地的脈絡,產生協同效應:“港資飲食品牌若要成功立足內地,必須與知名地產商合作,否則不能取得有利位置,擴展分店網絡”。

  另一方面,隨不少港資餐飲品牌創辦人年事已高,出售手上事業予中資又會否成為趨勢?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接受本報訪問時,不認同上述看法。他說,港資餐飲品牌出售股權予中資,大多從商業角度考慮,而非基於業務無人繼承。

  溫天納:港市場已飽和

  黃家和說:“今天餐飲業的第二代多從海外學成歸來,具新經營思維,他們決定出售股權予中資,旨在前往內地發展需要,絕非為淡出業務鋪路。”資深投資銀行家溫天納則認為,香港市場已經飽和,港資餐飲商若要再下一城,必須與內地資本結合,從而產生協同效應。

  事實上,其士泛亞(508,現已易名鼎億集團)早年出售Pacific Coffee予華潤集團便有這樣的意味。成交後,Pacific Coffee在內地的版圖得以迅速擴大,目前內地主要城市均有Pacific Coffee分店,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西安及成都等地。由此可見,華潤集團早年參股確實有利Pacific Coffee店舖擴張。

  中信併購為港繁榮投下信心票

  中信集團牽頭併購麥當勞中港業務,貫徹其對香港充滿信心的作風。過去30年,中信一直擔當中資外闖先鋒,更屢次在關鍵時刻出手,確保香港的繁榮穩定,其中入股嘉華銀行、國泰航空(293)及香港電訊(後改稱電訊盈科)的交易,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中信集團前身為“中國國際投資信託公司”(下稱中信公司),由已故國家副主席榮毅仁,應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的要求,於1979年7月1日成立,註冊資本2億元人民幣,成為內地首個對外開放的窗口。

  提升商界對一國兩制信心

  80年代中信公司以“中信香港”的名義,多次在港策動哄動一時的併購,包括於1986年斥資3.5億元入股當時陷入擠提風波的嘉華銀行92%股權。公司又分別於1987年和1990年,斥資收購國泰航空、香港電訊及大昌行,為香港繁榮穩定投下信心一票,幫助建立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

  1990年中信香港借殼泰富發展上市,成為中信泰富(267),是首家國企在港的窗口公司。中信集團開先河的例子,還包括於2010年5月率先啟動整體上市(完成後中信泰富改稱中信股份),及於2015年1月引入正大光明及伊藤忠商事,為央企引入外資開先河。

  雖然 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中信泰富因投資外匯期權合約(Accumulator)嚴重失利,幸得中信集團調度得宜,風波得以成功化解。有分析認為,是次中信集團牽頭併購麥當勞中港業務,或會啟動中資更多投入香港民生事業風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