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美術館長:許多作品庫藏幾十年未露面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8-27 11:23:44


(圖片來源:網絡)
  中評社北京8月27日電/美術館常被誤認為只是展覽館。其實,美術館是集展覽、收藏、研究、公共教育、國際交流等於一體的文化機構,應當是新思想、新觀念、新創作展示的平台;是收藏精品、經典的寶庫;是學術研究機構;是大眾接受美育的課堂;是國際交流的文化客廳;更是藝術家的殿堂。因此,弘揚經典,推崇大師,通過名家力作普及藝術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化育大眾,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在國際社會以美講好中國故事,是美術館的使命所在、意義所在。

  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力日益強盛、文化日益繁榮,我國迎來了美術館建設熱潮。全國各省市的高等院校、文化機構,甚至企業、個人,紛紛興建美術館,各種類型、各種規模的美術館不斷萌生,豐富了業態,增添了活力。目前,包含公立美術館、民營美術館、私人美術館等在內,全國美術館的數量初步估算共計1000餘家。雖然不同類型的美術館藏品來源不同、體制不同、擔當的角色不同,但美術館行業是一個團結協作的整體,全國美術館的總體格局不斷完善,共同推進中國美術館事業走向繁榮。

  2011年,美術館步入免費開放時代。免費開放,免的是門票,推動的是開放。當全國各級美術館逐步向全社會敞開大門,美術館領域存在的不足也逐步顯現出來,不僅接待、服務能力有待提升,館藏資源分配不均、藏品沉睡庫房、學術定位不清、公共教育薄弱等系列問題,以及美術館建設中存在的重建築、輕功能,重收藏、輕研究等不良傾向,都成為開放之路上有待解決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美術館行業不斷躬身自省、磨礪探索,逐步完善公共職能、培育專業隊伍、強化學術研究能力、加強與學校或科研單位等機構的合作……美術館從展覽館,變成了藝術博物館;從美術家的美術館,變成了人民大眾的美術館。全國美術館行業“一盤棋”,肩負著國家美術殿堂和文化服務平台雙重身份的中國美術館,充分發揮國家館的作用,推動館際互動、資源共享,讓館際交流成為美術館工作的常態,讓走進美術館成為百姓生活的常態。

  典藏活化,弘揚中國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曾幾何時,藏品沉睡庫房也是大多數美術館的通病。歷史不是虛無的,精神是有載體的。藝術作品正是歷史與精神最有力的表現。美術館作為藝術作品的安家之地、匯集之所,理應讓“躺”在庫房、養在“深閨”的優秀作品走進展館,接受觀眾的瞻仰,讓藝術家心摹、理論家研讀。因此,實現典藏活化,成為中國美術館近幾年的工作亮點,也是這五年美術館行業升級轉型的著力點。

  2012年,文化部啟動“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展出季連續六屆持續的推動,大大提升了美術館藏品的利用率,同時強化了全國美術館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展出季中,入藏後首次展出的藏品數量占比高達50%—60%。各個美術館加強了藏品征集和對藏品的研究與利用,以及館際之間館藏作品等資源的共享,真正讓收藏在各地美術館中的美術作品活了起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