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機器人可以成為伴侶嗎 不容忽視的現實
http://www.CRNTT.com   2018-06-06 14:39:50


 
  反對性愛機器人的聲音也不曾斷絕。英國德蒙福特大學(De Montfort University)研究機器人倫理的資深研究員凱瑟琳·理查德森(Kathleen Richardson)曾發起了一個名為“反對性愛機器人”(Campaign Against Sex Robots)的運動。很多人認為機器人伴侶可以“解救”部分受害女性,但凱瑟琳則認為,性愛機器人會讓女性的身體將進一步被物品化和商品化,由於與機器人的性行為並不是一種共同的體驗,它“屬於強姦文化”。

  凱瑟琳還指出,過度專注機器人將“損害人類之間的情感共鳴能力”。這讓人想起了是枝裕和的一部電影《空氣人偶》。小望原本也只是矽膠,是一個中年大叔的洩欲工具,但突然有一天,她有了靈魂,有了思想和知覺,有了人的心動。當中年大叔發現時,他不是欣喜,而是希望小望變回矽膠——中年大叔需要的只是一個替代品,一個不需要耗費精力去維繫感情的純粹洩欲工具,他已經厭倦了人,厭倦了與人發生聯繫。

  人的原子化,已經成為一個愈發嚴重的現象。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了孤立,他們不彼此需要,不聯繫,也不互相幫助,因為他們找到了比人更“完美”的替代品。現代社會的一大特征就是,物質的豐富所帶來的替代品的豐富。我們可以在虛擬世界中為自己找一個更真實的身份;我們用虛擬社交代替真實生活中的朋友;我們用外賣和垃圾代替了家人的烹調;我們用韓劇滿足白日夢;同樣地,我們用機器人取代伴侶和朋友…… 

  但從本質上說,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生活在無所不在的社會關係網絡中,“社會關係”既是人安身立命的根基,也是整個社會得以良好運行的前提條件。沒有哪個人可以獨立生存(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獨自被拋擲孤島的場景),是人就需要交流、協作,也需要相互依賴和相互幫助。如果你摔倒在馬路上,不能指望機器人幫你扶起來;如果你遇到需要求助的情形,也不能指望機器人為你籌集善款。因此在《空氣人偶》中,是枝裕和借用吉野弘的詩歌《生命》表達生命的不完整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需要:“生命可能是無法以自身之力成功的完滿,生命本質上便懷有重要的匱乏,並因他者的存在而完滿。好比花,就算將雄蕊與雌蕊聚集,也不足夠,仍需昆蟲與微風的造訪。我們既是匱乏本身,也是被播散的種子,我們可能是向盛開的花慢慢飛近的馬蠅,也可能是吹拂馬蠅的微風。” 

  機器人伴侶很可能會進一步加劇人類的原子化處境。哲學家阿倫特早在1950年代就發出警告“人類活得越來越像機器人”,人工智能發展的最糟糕的後果無外乎是:機器越來越像人,人卻越來越像機器。在這一背景下,重提人的社會性,重提人類的共情能力,並未雨綢繆做好應對,顯得十分必要。

  不許傷害、欺騙和令人成癮 

  艾薩克·阿西莫夫曾在他的科幻小說裡描述了規範機器人行為的三定律,包括:不能傷害人類、服從人類命令和保護自己。

  英國標準協會(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e,簡稱 BSI)在阿西莫夫三定律的基礎上,發布了一套更為複雜、成熟和與時俱進的機器人倫理指南。這個倫理指南的全稱是《機器人和機器系統的倫理設計和應用指南》,主要針對的人群就是機器人設計研究者和製造商,指導他們如何對一個機器人做出道德風險評估。最終的目的,是保證人類生產出來的智能機器人,能夠融入人類社會現有的道德規範裡。這是業界第一個關於機器人倫理設計的公開標準。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許欺騙和不許令人成癮。我們應該明白,機器人是沒有感情的,即便它可能表現出很“愛”你。塔夫斯大學人機交互實驗室主管Mattias Schuetz準確將與機器人的關係概括為“單向情感聯繫”(unidirectional emotional bonds)。意思是說,有人愛上了一個機器人,但機器人不能用真正的情感來作為回報。因此,應該杜絕人與機器人之間“單向情感聯繫”,拒絕成癮。

  作為一項方興未艾的探索,我們不可一棒子打死機器人的研究和開發,在很多情形下,機器人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為便捷美好。但無論是研究者還是使用者都應該恪守一條底線:機器人不是人,一旦我們對它上癮,並因它而取消了人的社會屬性,那麼這很可能就是人類文明危機的開始。

  來源:澎湃新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