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基因突變能讓人多讀書嗎
http://www.CRNTT.com   2018-08-03 14:16:58


 
  2011年,本傑明和同事組建了社會科學遺傳協會聯盟(SSGACC),改寫了遺傳學家單打獨鬥的歷史。他們匯集上千個研究項目,建立了一個全球共享的基因數據池。

  許多數據來源於醫學、生物學研究問卷——志願者參與的可能是有關“高血壓”的醫學研究,但他們往往會被“捎帶”詢問一些個人信息,受教育程度便是其中非常普遍的一項。這些研究數據過去用於一項特定研究後經常被浪費,本傑明重新挖出了它們的價值。

  數據池的進一步開拓來自兩個大型DNA研究數據庫——英國生物銀行將采集來的442183個樣本納入庫中,23andMe研究團隊貢獻了365538個志願者的基因數據,一個超百萬樣本的龐大數據庫最終形成。

  在鄭志利所屬的實驗室裡,幾百T(1T等於1024G)的存儲器匯集了多國機構的研究數據,集群化的高性能計算機正飛速運轉——這幾乎已成基因數據研究的“常態”,將來會有更多的“百萬級”樣本研究被發布。

  本傑明計劃最終將樣本量擴大到200萬人。這樣,他能找出更多與教育關聯的基因突變,製作出更具預測度的基因評分。按此前一位學者的計算,所有基因突變與教育水平的關聯度可能會達到20%。

  這個關聯性並不那麼強。掃描了上百萬人的基因組,做了龐大的計算,與消耗的經費相比,本傑明團隊的研究顯得“虧本”:他們沒找到能直接提升智慧的基因,沒找到天才基因裡擁有的獨特之處,沒做出預測度高的量表,反而正將問題複雜化。

  但或許,這正是這項研究本身最大的價值。謎題答案可能藏在基因與環境的互動中,即便愛因斯坦的大腦,與普通人相比也無甚特別。

  儘管許多科幻小說中都有改造人類智慧的情節,隨著越來越多可能與智能相關的基因突變被發現,這一構想或因工程量巨大淪為幻影。

  來源:《中國青年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