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文化記憶帶來的情感震撼
文獻紀錄片《西南聯大》熱播的啓示
http://www.CRNTT.com   2018-11-19 16:38:22


 

  在一些人的固有思維中,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創作是一塊難啃的骨頭。由於歷史厚重感和內容深刻性,其創作容易落入枯燥乏味的窠臼,難以讓觀衆尤其是年輕群體產生親近感。而《西南聯大》卻用優異的收視數據證明,真正優秀的作品總會獲得觀衆的肯定和敬意。《西南聯大》的播出平台、央視紀錄頻道副總監馮雪鬆說:“《西南聯大》的收視率是同類人文歷史紀錄片中最好的。據統計,觀衆到達率達4.73%。換算過來,大約有6000多萬的觀衆准時守候在電視機前觀看該紀錄片。”騰訊視頻紀錄片內容運營中心副總監朱樂賢分享了網絡平台的播出情況:“自上綫以來,《西南聯大》在騰訊視頻平台的評分達9.5分,播放量已突破665萬,且仍在持續上漲。在觀看此片的用戶中,18歲至24歲的用戶占用戶總量的38%,25歲到29歲的用戶占28%,30到34歲的用戶占15%,說明這部作品被年輕人所接受和喜愛,創造了今年歷史類紀錄片的最好播出成績。”

  “推薦”“感動”“淚目”“敬佩”“家國情懷”等成為觀衆和網友評論這部紀錄片時反複使用的關鍵詞。尤其是許多網友在微博、微信、視頻網站的評論上寫下了自己的觀賞感受——“為觀衆奉獻出一場有思想、有文化、有品位的饕餮盛宴”“片子有詩意的結構,內容雖然厚重,表現卻輕盈靈動”“西南聯大的紀錄片,看得我眼中充滿淚水”。

  2.生動影像勾勒百位大師畫卷

  由於成長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網生一代”的知識儲備、審美眼光已呈現出新的特點。因此,如何在提煉與表達人性所共通的價值、情感、思想以及爭取和最大範圍的觀衆群體產生精神契合與心靈共鳴的同時,准確把握年輕觀衆的心理訴求和精神動向,運用能讓他們易於接受的表達方式創作出高質量的作品,考驗著《西南聯大》創作者的智慧。

  西南聯大的歷史,雖然短暫卻輝煌。1937年至1946年,由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大學這三所著名高校合并成戰時臨時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會聚昆明的這批知識分子,在動蕩中求生存,面臨戰爭的時刻威脅和生活的日漸困苦,卻能以‘和而不同’的文化境界,為戰時高等教育結茅立舍、弦歌不輟。西南聯大共孕育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一百七十多位兩院院士及上百位人文大師。”雲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宣宇才介紹道。這段歷史既是有形的,又是無形的,既是個體的,又是整體的。西南聯大師生在艱苦環境中達成的豐富學術成果是“有形的”,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擔當精神是“無形的”;梅貽琦、張伯苓、蔣夢麟三位校長和聞一多、金岳霖、華羅庚、陳岱孫等聯大教師是“個體的”,西南聯大乃至整個抗戰時期的知識分子群體是“整體的”。這樣複雜的命題給創作團隊帶來了不小的困難。該片總導演徐蓓匠心獨具,跳出紀錄片慣用的時間綫結構,以個體生命體驗為主要的叙事綫索,用五組關系串聯主題,勾勒出抗戰時期中國教育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體畫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