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抑制經濟增速下滑 要不要、值不值、能不能?
http://www.CRNTT.com   2019-12-25 08:53:54


 
  焦點4

  擴張性政策過去效果不佳?

  在2010年底退出“四萬億刺激計劃”後,中國的財政、貨幣政策都是相當穩健的,雖然有過幾次擴張,但擴張力度不大、擴張時間也不長。

  餘永定:有觀點認為,中國在2012至2013年和2015至2016年有過狂飈突進的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但經濟增速表現仍不理想,這表明中國實際增速在潛在增速之上。

  首先,我感覺一方面四萬億的推出有過快、過急之嫌;另一方面我們刺激政策退出有過快之嫌。

  確實,2012年第二季度,政府曾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以遏制經濟增速的急劇下滑。

  2014年政府宣布要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適當擴大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但市場的感覺是財政政策並不積極。由於2015年經濟形勢惡化,2016年政府確實採取了比較積極的財政政策:一是進一步減稅降費。二是擴大財政赤字規模。

  與此同時,根據經濟增長的狀況,特別是房地產價格的變動,央行在基本採取“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的同時,對貨幣政策的放鬆度進行過一些調整。

  總之,儘管在過去十年中,政府曾採取過較為擴張的宏觀經濟政策。但力度都不大,每次持續度時間也不長。

  焦點5

  如何看待制約財政擴張的因素?

  現狀不是關鍵,動態趨勢是關鍵;從1998年至2002年中國經濟的經驗看,經濟增長是改善財政狀況的關鍵因素。

  餘永定:很多人反對擴張政策,是因為擴張政策受到M2/GDP過高、政府債務問題、僵屍企業、企業杠杆率高等因素制約。

  M2/GDP過高、政府債務問題此前已做過解釋,不多做解釋。不過,對於債務問題,有三點需要補充:第一,從官方數據上看,政府債務風險可控。截至2019年8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214139億元,地方政府負債率為25%。第二,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看,多個機構做過估算,但數據差異很大,很難確定哪個數據是正確的。第三,現狀不是關鍵,動態趨勢是關鍵。如何理解?即便債務/GDP的比例已經很高了,這一現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杠杆率是在上升還是下降。以國債為例,如果我們能夠維持財政赤字/GDP比的穩定,同時使經濟增長保持一個比較高的速度。國債/GDP比最終就可以穩定在一個比較安全的水平。

  總之,我們不應低估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的嚴重性,但是也不要過高估計地方債務問題的嚴重性,更不要因為地方債嚴重就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必須降下來,就不能採取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從1998年至2002年中國經濟的經驗已經證明,經濟增長是改善財政狀況的關鍵因素。

  焦點6

  保增長是否會使得僵屍企業苟延殘喘?

  應把消滅過剩產能和增加有效需求結合起來。

  餘永定:面對產能過剩,提振經濟有兩種辦法:一是“關、停、並、轉”,用減少產能的辦法來消滅過剩產能。通過淘汰僵屍企業,減少產量,PPI就有可能回升、企業生產效率將會得到提高。另一種做法是通過擴張性的財政、適度的貨幣政策,用刺激有效需求的辦法來消滅過剩產能。

  前一種做法可以增加企業的競爭壓力,優勝劣汰,提高相應行業的生產率。但如果沒有新的經濟增長引擎出現,這種做法可能會導致經濟增長停滯。不僅如此,僵屍企業的形成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很難定義什麼是僵屍企業。一些現在的明星企業曾長期虧損,但它們的最後成功就在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後一種做法可以使經濟在較短時間內恢復增長,可以為結構改革爭取喘息時間,但不會自動導致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即便經濟增長恢復,除非需求結構得到改善,也未必能保證未來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前一種政策可以歸類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本上是前凱恩斯主義的解決辦法。後一種則可以歸類為“宏觀需求管理”,基本上是凱恩斯主義的解決辦法。

  我認為,根據中國目前的情況,有必要進一步強調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性。現實經濟增速低於潛在經濟增速本身就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更重要的是,由於經濟處於通縮狀態,通過“關、停、並、轉”,“去產能”不一定能夠穩定價格。即便價格穩定了,如果沒有新的增長引擎,經濟增長速度也不會回升。相反,在“產能過剩——通縮”和“債務——通縮”兩種惡性循環的作用下,經濟增長可能會持續下降,而無法穩定在一個可以接受的水平上。

  僵屍企業並非中國獨有,僵屍企業跟制度有關、跟市場機制好不好有關,但並不完全如此。在歐美這些市場機制比較完善的國家,也有很多的僵屍企業。有一些僵屍企業的產生是經濟增長疲軟的結果。經濟增速高一點,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僵屍企業就會少一些。

  焦點7

  為什麼財政擴張的方向依然是基礎設施投資?

  增加基礎設施投資的餘地依然很大。

  餘永定:在消費和出口需求增長速度難以進一步提高,而政府又不希望通過信貸擴張刺激房地產投資的情況下,基礎設施投資對增長的拉動作用難以替代。

  因為4萬億刺激計劃的一些副作用,公眾對於增加基礎設施投資的主張比較排斥。中國政府到底應不應該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投資?

  連主張不干涉主義的美國政府都認為,如果政府清楚地知道有哪些需要投資的基礎設施、知道如何有效地為這些投資項目融資,而且知道經濟處於疲軟狀態,政府就有非常充足的理由增加公共投資。2016年美國總統經濟報告強調,當時的低利息率,為美國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創造了極好條件。事實上,西方國家都希望能夠像中國那樣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只可惜是力有不逮。

  在產能過剩情況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政府更沒有必要對增加基礎設施投資猶豫不決。正如有些經濟學家所指出的,中國應該進行投資的基礎建設項目實在是太多了。當前全球經濟的不景氣、大宗商品價格下跌、西方國家的超低利息率和中國的產能過剩(鋼鐵、水泥、煤炭、化工產品等都價格便宜)實際上為中國進一步增加基礎設施投資提供了絕佳的時機。

  四萬億的問題在於基礎設施項目的確定、組織實施和融資方式,而不在於增加基礎設施投資以抵禦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決定本身。我們真正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總結四萬億的經驗教訓,認真研究應該如何確定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如何同地方政府協調組織投資的實施,以及如何為這些投資融資。此外,基建投資確實存在低效的問題,地方政府是否能夠善用資金仍是一個大問題,這類問題,已經超出我專業範圍。

  來源:新京報 作者:侯潤芳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