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疫情難阻中國經濟發展大勢
http://www.CRNTT.com   2020-03-05 09:17:29


從長期來看,只要這次疫情在第一季度能夠得到有效控制,中國完全有能力抵禦疫情衝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不會改變。
  中評社北京3月5日電/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雖然短期對中國經濟增長造成一定衝擊,從長期來看,只要這次疫情在第一季度能夠得到有效控制,中國完全有能力抵禦疫情衝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不會改變。

  經濟參考報發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 張輝文章分析,第一,中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可以有效調動市場和政府的雙重作用。在過去,我們平穩度過了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相比過去,如今中國已是GDP總量高達100萬億的超大型經濟體,家底變厚的同時,應對社會經濟衝擊的相關機制也不斷健全,抵抗風險能力不可同日而語。

  第二,疫情引發生產延誤,雄厚工業基礎保障平穩增長。防控疫情需避免人口大規模流動和集聚,導致工人返城與復工延遲,工貿一體化企業的生產進度受阻,履約不確定性增大。然而,經過新中國70年的努力,中國早已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化工業體系,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截至2018年,中國工業增加值占全球份額達到28%以上,數百種工業品產量位居全球首位。中國積蓄的雄厚的工業基礎,重大工業資源存量充足,能夠有效支撐短暫生產延誤後的經濟恢復,持續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三,疫情導致防控物資短缺,強大製造能力維繫發展勢頭。雖然疫情的逐步發展使得N95口罩、醫用防護服等物資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但隨著紡織服裝、化工企業的陸續復工,中國強大的製造能力得以釋放與恢復,物資生產速度加快,供需矛盾得到緩解,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進一步降低,疫情的影響周期不斷壓縮。中國出色製造能力的適時發揮提高了中國應對經濟風險的能力,堅定中國經濟發展方向。

  第四,疫情降低產品出口效率,卓越貿易優勢固守全球地位。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隨後部分國家對來自中國貨靠泊中國的船舶以及貨物、船員,實施了嚴格的檢驗檢疫措施。然而,由於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已經形成了全面開放的基本格局,2015年至2018年,中國年均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大於1的產品共有102個,其中,RCA指數大於1.5的產品為65個,RCA指數全球排名前20的產品為14個,反映出中國出口貿易優勢較為突出,短期貿易受限難以撼動已經形成的國際供需格局,因此,短期出口運輸效率的降低尚不足以影響中國全球貿易地位。

  第五,疫情收縮服務業發展渠道,龐大消費內需提供增長動力。受疫情影響,旅遊業、交通運輸業、餐飲、購物、電影、健身等行業的發展受到一定衝擊。然而,由於經濟穩步持續增長,中國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個人消費市場規模日益擴大,2015年至2018年中國個人消費支出從42710.65億美元增長至51735.37億美元,是相同人均GDP時期美國和英國的兩倍,因此,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能夠消弭短期政策性波動帶來的旅遊業國際市場受挫、生活型服務消費縮減的困境,並維護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勢頭不變。

  文章認為,雖然疫情給中國經濟增長短期帶來一定壓力,但也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契機。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多數為工業化特征凸顯的行業,人員空間集中度較高,而疫情的發展引發社會勞動力的再分配,加快產業新陳代謝速度,將生產要素從傳統工業向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的新興產業轉移,由此,中小企業應抓好機遇,強化技術創新能力,推動企業發展模式的轉變。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