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全球化有利於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20-03-14 10:18:14


  中評社北京3月14日電/新冠肺炎在全球的擴散,使得關於全球化的討論又變得尖銳起來。筆者以為,新冠肺炎的蔓延,其影響無疑將傳導至經濟領域。然而,同樣的事實,不同立場的人卻做出不同的解讀。

  支持全球化的人認為,這場疫情再度強調了一個事實,即全球化時代,各國休戚相關,沒有人能獨善其身。他們認為,只有認清全球化現狀、接受全球化的事實,才能更好應對全球化帶來的問題,全球化帶來的基礎設施、標準等方面的聯通,也為全球聯手應對突發衝擊提供了可能。

  《全球化怎樣帶來系統性風險以及如何應對》一書作者、牛津大學教授伊恩•戈爾丁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此次疫情實際上揭示了近幾十年來全球化管理的缺陷。

  其實,關於全球化的爭論已經是老生常談。早在此次疫情發生前,關於全球化前途的討論就已經不絕於耳。在全球化進程中,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技術鏈和價值鏈的能力不斷提升。但另一方面,從美國“退群”到英國“脫歐”,從歐洲難民危機激蕩出的民粹浪潮到隔離墻的再度出現,逆全球化的聲音也時而響起。

  “全球化概念”首倡者、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馬丁•阿爾布勞告訴筆者,通常,全球危機向人類展示了彼此之間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程度,讓人類意識到協作共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歷次危機給人類帶來的有益影響,其實是有助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

  筆者以為,弄清兩個相關的問題,可以讓我們的判斷更加理性。

  一是,逆全球化能否解決今天全球化帶來的問題?如果看看英國“脫歐”第一階段持續了三年半的痛苦撕裂進程,就知道要從經濟一體化中抽身有多困難。在全球供應鏈已經深度融合和交織的今日,要對抗資本逐利的本質談何容易,資本會想盡辦法越過貿易壁壘。全球化確實在一些國家帶來問題,但如果從全球角度和歷史角度看,正是全球化使世界經濟不平衡程度下降。

  其二,全球化進程是否只由經濟、或者說是貿易決定?按照阿爾布勞的判斷,全球化的驅動力不僅是商品和生產的交換,實際上也是知識的交換,尤其是與互聯網上的人工智能進行計算的那種知識,以及通信技術的發展。在這層意義上,全球化只會變得越來越快,它不再是狹義的經濟問題,它更多的是人類之間的全面交流,有助於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危機。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桂濤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