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地球的一半|治水的邏輯
http://www.CRNTT.com   2020-07-18 09:31:18


 

  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雙重壓力下的科學防洪治水

  當然,氣候變化不是洪水產生的唯一因素,人類活動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如一些不合理的堤壩對河湖生態系統的結構破壞、不科學的排水系統設計、過度城市化及大規模的農業開發導致的土地覆蓋的變化。城市化過程會產生大面積的硬質不透水下墊面,如道路、房屋、停車場等,短時間的降水會超過城市管道的負荷,從而導致城市洪水泛濫;無序的農業或林業開發,也使得水土流失,土壤侵蝕使得水庫和湖泊泥沙淤積,致使河床抬高,水位升高;過度放牧、圍湖造田等活動使得草原和濕地遭遇破壞與退化,地下貯水能力嚴重下降,也會削弱生態系統蓄洪防澇的能力;在河流上游地區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使山坡喪失蓄水固土能力,誘發特大洪災。

  國內外治水實踐以及防洪減災策略的發展與演變歷程有許多共同之處,都經歷了以修建水庫、構築堤防、整治河道、設置滯洪區、開辟洩洪道等各種工程措施以圖控制洪水、減輕洪水災害的歷史階段。隨著治水實踐的深入和對洪水及其災害成因認知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認識到再高標準的防洪工程仍會面臨失事的風險,反思以“控制洪水”為目標的工程防洪減災策略的局限性,開始理性地尋求更為科學合理的防洪減災方略,逐步形成了在控制洪水的基礎上,加強對人類自身行為、活動的規範約束,給洪水以出路,平衡協調人水關係的治水思路。

  2003年,水利部針對中國新時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新時期防洪形勢的深刻變化,提出了“防洪要從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抗旱工作要從以農業抗旱為主向城鄉生活、生產和生態的全面抗旱轉變”的兩大戰略轉變,開始了中國新時期防洪方略革新和治水思路的調整,把以適度承擔洪水風險、人與洪水和諧共處為核心思想的治水理念貫徹到實際工作中。通過實施洪水風險管理,克服單純控制洪水的缺陷和不足,建立綜合防洪減災體系,化解和合理承受洪水風險,實現資源、生態、環境相互協調發展,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中國是洪澇災害頻繁而又嚴重的國家,同時又是土地資源匱乏,人水關係十分複雜的國家,實施洪水風險管理尤為迫切和重要。當前,中國正處於從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的重要時期。在這方面,發達國家已先行一步,有諸多成功經驗和有益教訓,對中國從實現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轉變有重要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