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混改讓新天鋼煥然一新
http://www.CRNTT.com   2020-09-01 09:17:17


  中評社北京9月1日電/據人民日報報道,不到一年,鐵產量、鋼產量、總產值分別增長23%、30%、75%,一舉扭虧為盈。新天鋼集團是怎麼做到的?

  “是混改!”集團領導、一線員工給出一致的答案。2019年1月,民營鋼鐵企業德龍集團出資200億元,重組面臨破產的天津國企“渤鋼系”。至去年3月22日,德龍正式接收天鐵、天鋼等17家鋼鐵企業,新成立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新天鋼集團由此開啟轉變。

  “瞧這車間,地面乾淨整潔,玻璃透亮一新。”“出鐵口新立了四個大圍擋,員工自告奮勇畫上‘梅蘭竹菊’,多漂亮!”走進天鋼公司2號高爐,作業長董文明自豪展示起車間新貌。

  環境之變背後是機制之變。“工人沒換,設備沒變,過去2號高爐日產7000噸鐵水,現在突破9000噸,為啥?”董文明揭開謎底:過去要搞衛生,領導好說歹說才能勸動;現在,衛生“包產到組”、設備“包機到人”,有問題直接找責任人,“總之,混改後企業效益好了,員工收入高了,幹勁越來越足。”

  “收入更高、幹勁更足”是新天鋼員工的普遍感受。同時到來的,還有更大的壓力與責任,這也正是經營好轉的關鍵。

  找到有28年廠齡的長材廠老廠長王炳霞時,她正在機器轟鳴的棒材車間中控室裡緊張地盯著大屏幕。“結果導向、責任到人,我必須時刻綳緊弦。”王炳霞說:以前,採購部門購置的原料運至工廠後,工廠驗收不夠認真,想著就算產品出問題也有採購部門分擔責任,“現在,廠子有任何紕漏都得追究廠長責任,我就得事無巨細。”王炳霞也看到了指標到崗、獎罰分明的好處:個別“磨洋工”的工人不再懈怠,棒材車間日產量提高了1/3。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