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林毅夫:構建新發展格局 機遇大於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20-09-22 08:41:18


  中評社北京9月22日電/面對嚴峻複雜的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大勢和發展規律,科學分析我國發展面臨機遇和挑戰的新變化,著眼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作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決策。

  如何認識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和意義?新發展格局又該如何構建?就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

  中國經濟轉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發展的必然

  記者: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是什麼?與當前國內國際形勢、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有何關聯?

  林毅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

  這其中,有短期原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不少國家經濟受到相當大的衝擊,國際貿易也遇到阻礙。根據世界貿易組織預測,2020年全球貿易預計縮水13%至32%,萎縮幅度可能超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的水平。加之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增強,我國出口難免受到影響。在國際市場需求低迷的情況下,我們更需要加快釋放內需潛力、激發國內大循環活力。

  更重要的在於長期原因。過去,一些人總把中國的發展模式視作“出口導向型”,這種認識並不準確。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大型經濟體國內市場規模大,產業門類比小型經濟體齊全,進出口貿易占GDP的比重會低於小型經濟體,國內消費和投資占GDP的比重會更高。

  2006年,我國人均GDP在2000美元左右,GDP占世界的比重為5.3%,出口占GDP的比重為35.4%。到2019年,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GDP占世界的比重達16.4%,而出口占GDP的比重降至17.4%。背後原因並不複雜:隨著一國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經濟體量和市場規模增大,國內生產的產品更多用於滿足國內需要,而且產業結構不斷變化,第三產業在GDP中的占比會越來越大,而第三產業中很多是不可貿易的。

  根據經濟發展規律和發達國家經驗,未來出口在我國GDP中的占比會逐步降低,中國經濟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是歷史的必然、發展的必然。在這種形勢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利於正本清源、避免外界簡單把中國發展模式視為“出口導向型”,也有利於引領全國人民準確把握當前發展所處的環境和階段,從而堅定信心、構建新發展格局。

  中國能夠抓住高質量發展的寶貴機遇,也有足夠能力應對各種挑戰

  記者:在當前複雜嚴峻的形勢下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國面臨哪些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應當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

  林毅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有獨特的優勢,也面臨著一些挑戰。總的看,機遇大於挑戰。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有後發追趕優勢。無論是製造業還是服務業,我們和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國際上的“參照系”為我們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發展目標和路徑。通過深化改革、加強創新、提高人均勞動生產率,有望穩步提升、迎頭趕上。

  更為可貴的是,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為我們帶來了換道超車的寶貴機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特點是投入以人力資本為主、金融資本投入相對較少,而作為人口大國、人才大國,中國擁有規模龐大的高素質人才。作為全球最大市場,中國也為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此外,中國還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體系、最強大的工業配套能力,有利於加快創新腳步。去年全球494家“獨角獸”企業中,中國有206家、位居世界第一,充分證明了我們的優勢所在。

  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增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因非經濟因素而面臨衝擊、科技領域“卡脖子”問題等也給構建新發展格局帶來挑戰,但從長遠來看,我們完全可以成功應對這些挑戰。

  一方面,我國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過去,部分產品國內產出較少,有的是因為不具備相關技術,更多則是因為國內技術不夠成熟、生產成本較高、良品率較低。將來,隨著國內需求擴大,相關技術會走向成熟,成本也會逐步下降,跟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會越來越小。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