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開放動能
http://www.CRNTT.com   2020-09-28 08:35:57


  中評社北京9月28日電/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適應中國發展面臨的新形勢、重塑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要在更高質量、更趨平衡、更加主動、更為安全的開放中,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暢通國內國際經濟循環,既使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又增強發展主動權和安全性。為此,要適應經濟全球化新趨勢和中國發展新階段,將超大規模市場作為聯結和暢通國內國際循環的關鍵樞紐,以提升服務貿易和穩步擴大進口為重要著力點,推動制度型開放,針對不同合作夥伴實施差異化開放路徑,通過更高水平開放為形成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能。

  一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楊長湧、劉栩暢文章表示,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是適應中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的必然要求。

  這是適應中國發展階段變化的必然要求。中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眼下,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萬美元,居民消費正在經歷深刻的轉型升級,個性化、優質化、服務化趨勢明顯,但國內商品和服務供給尚不能滿足消費變化的需要,技術、人才等要素供給也不能滿足產業升級的需要,這是國內循環不暢的關鍵原因之一。供給改善是一個慢變量,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此形勢下,吸引集聚全球優質商品和要素資源,就成為彌補供需缺口的必然路徑,成為推動國內供需平衡和國民經濟暢通的必然路徑。同時,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仍然突出,成為社會再生產在地域空間意義上循環不暢的主要原因。從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經驗看,加大內陸沿邊開放力度、以開放促發展,是縮小區域差距、推動區域合作、促進區域間經濟循環的重要一招。

  這是適應中國發展環境變化的必然要求。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複雜的變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進入動蕩變革期。同時,國際經濟聯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勢不會改變,而且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經濟全球化呈現一系列新特征新趨勢。以數字技術為依托的新型服務貿易蓬勃興起,在疫情期間逆勢上揚,正在深刻改變國際貿易格局和形態;發展中國家通過開放合作提升基礎設施和工業化水平的願望更加迫切,以增強應對公共衛生等危機的能力;國際經貿規則日益深入知識產權保護等“邊境後”領域,以適應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發展和服務經濟合作的要求。在此形勢下,中國需要保持對外開放的戰略定力,加大開放力度,從而在經濟全球化新趨勢中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這是適應中國發展條件變化的必然要求。中國傳統勞動力成本優勢已經弱化,人口老齡化日益凸顯,同時超大規模市場、完整產業體系、優質人力資源等新優勢正在形成和鞏固,湧現出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本土跨國公司。從發達經濟體的經驗看,當要素禀賦和產業結構實現升級後,必須走更加開放的道路,增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國際資源配置力,才能為應對新問題新挑戰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中國發展條件的變化,要求用好新優勢、打好新“王牌”,通過更深層次引進來和更高水平走出去,增強對全球商品、要素以及產業鏈供應鏈的吸引力和主導力,提升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新發展格局形成提供強大動能。

  二

  文章認為,總的來看,推動新發展格局下的更高水平開放,應該具備更高質量、更趨平衡、更加主動、更為安全等特點。

  更高質量。在國際市場萎縮和中國比較優勢變化的條件下,過去那種“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開放模式已經很難持續,應當轉向優進優出、縱深挖掘潛力,更加注重提升質量和效益,使開放走深走實、做細做精,實現內涵式增長。比如,出口要更加依靠技術、品牌、質量、服務而不是價格來提升競爭力,利用外資要更加依靠改善營商環境和保護知識產權等。實現更高質量的對外開放,是打通國際循環“痛點”和“堵點”、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由之路。

  更趨平衡。不平衡會帶來不協調,不協調會帶來循環不暢。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對外開放更趨平衡,包括進出口平衡、製造業開放與服務業開放平衡、沿海開放與內陸沿邊開放平衡、向發達經濟體開放和向發展中國家開放平衡等。當然,這裡的平衡並非絕對相等,而是要將差距控制在合理範圍內,實現統籌協調、避免相互掣肘,共同服務於國內國際雙循環。

  更加主動。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將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我們要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主動向全球開放市場,吸引集聚商品、技術、資本、人才等資源;主動擴大朋友圈,團結一切願意與我們開展合作的國家、地區和企業;主動適應國際經貿規則重構新趨勢,深化改革完善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體系,對衝外部環境趨緊帶來的不利影響,將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更為安全。新發展格局應是更為安全的發展格局。在外部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背景下,越是開放越要重視安全,越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這兩件大事,這對我們自身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加快形成以事中事後監管為主的風險防控體系,通過更加精細的制度、規則和程序設計,實現高水平開放和安全之間的平衡。

  三

  文章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深刻把握新發展格局下擴大開放的幾個著力點。

  加強服務貿易。這是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下國際貿易新格局的需要,是深入挖掘中國與發達經濟體互補優勢和潛力、暢通國際經濟循環的需要,也是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暢通國內經濟循環的需要。應繼續放寬服務業外資准入,建立健全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加大吸引研發、設計等總部經濟要素力度,加快電信、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開放。充分發揮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各類平台對服務貿易的促進作用,積極推動多邊、區域等層面的服務規則協調。

  穩步擴大進口。超大規模市場是聯結和暢通國內國際兩個循環的關鍵樞紐,也是掌握國際經濟關係主動權的一張“王牌”。應當發揮這個優勢,為其他國家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機會,成為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可進一步降低關稅和制度性成本,加快培育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加大對跨境電商保稅進口等新業態的支持力度。在嚴格保護知識產權基礎上,盡可能擴大技術合作朋友圈;在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消費品領域,可推動實施從進口到零售的全鏈條降成本行動,減少中間流通環節,暢通供需對接和循環。當然,擴大進口要充分考慮支付能力,進口與出口要基本平衡。

  推動制度型開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轉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是中國對外開放邁向更高水平的重要標誌。應以自貿試驗區和自貿港為主要平台,對標國際最高水平自由貿易園區,更大力度促進投資、貿易、金融等領域的自由化便利化,更大力度促進邊境後規制改革創新,更大力度促進高端產業和新興業態發展,建設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的規則引領區、壓力測試區和國際對標區。積極穩妥複制推廣自貿試驗區和自貿港制度創新經驗,帶動各地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亮點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針對不同合作夥伴實施差異化開放路徑。深挖與各類合作夥伴的利益交會點,擴大互利共贏的經貿往來,暢通國際經濟循環。對發達經濟體以引進來為主。以“一帶一路”為重點加強與發展中國家開放合作,以基礎設施聯通和產能合作為主要抓手,推動中國有優勢、發展中國家有需求的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在中國與相關國家和地區之間形成分工合理、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關係。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