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http://www.CRNTT.com   2020-12-14 08:28:13


“十四五”時期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仍在供給側,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改善供給結構,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中評社北京12月14日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洞察國際國內形勢變化,科學把握發展規律和中國現階段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作出的具有開創性、全局性、長遠性的重大決策部署,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理論創新成果,也是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治本良方。《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對此,我們要深入學習,全面理解和把握。

  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人民日報發表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文章表示,“十三五”之初,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很多新情況新問題。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持續蔓延,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全球貿易低迷,保護主義上升。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過多年快速發展,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日漸凸顯,經濟發展面臨“四降一升”,即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主要表現為“三大失衡”,即實體經濟結構供需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在這種情況下,單純依靠刺激需求難以解決結構性矛盾,必須更多地從供給側發力。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基礎上,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決定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將其作為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是對中國經濟發展思路和工作著力點的重大調整,是化解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困難和矛盾的重大舉措,也是培育增長新動力、形成先發新優勢、實現創新引領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選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回答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何改、改什麼、怎麼改等重大問題,明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主攻方向、本質屬性、戰略戰術、主要任務、重大原則、實現途徑,思想深刻、內容豐富,是系統的理論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創新和發展,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有本質的區別。它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係,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著眼當前又立足長遠。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中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

  經過艱苦努力,“十三五”時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鋼鐵、煤炭等重點行業去產能目標完成,一批落後產能和僵屍企業出清,重點行業供求關係發生明顯變化,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結構性去杠杆穩步推進。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產經營成本不斷降低。重點領域補短板力度加大。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迅速成長,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促進經濟社會秩序恢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台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實踐充分證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是改善供給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治本之策。

  “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

  文章認為,綜合分析國內外形勢和中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十四五”時期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仍在供給側,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改善供給結構,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從外部環境看,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全球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調整。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全球市場有效需求萎縮,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經貿摩擦加劇。在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調整和重塑,部分高端製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流、中低端製造業向要素成本低的發展中國家遷移。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從供給側發力,找准在世界供給市場上的定位,因應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變化,以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從國內看,中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中國經濟發展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但面臨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交織叠加的困難和挑戰,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問題仍然突出,“三大失衡”問題沒有根本解決,新的供需結構性問題還在不斷出現。中國產業總體上仍處於國際分工產業鏈、價值鏈中低端,供給體系質量不高,高端供給短板明顯,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更加突出,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供給和需求都帶來衝擊和影響,經濟增長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但這種衝擊和影響是外生性的,沒有改變中國經濟運行內在機理和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也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結構中存在的供需不匹配問題。“十四五”時期供給側結構性這一經濟運行主要矛盾沒有變,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及工作著力點就不能變。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