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堅持系統觀念構建新發展格局
http://www.CRNTT.com   2021-06-11 09:07:26


新發展格局,既是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也是應對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選擇。
  中評社北京6月11日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既是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也是應對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選擇,需要從全局高度準確把握和積極推進。在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實踐中,深刻理解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涵和特征,是適應中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應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變化、發揮中國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進一步催生發展新動能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

  經濟日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魏琪嘉文章認為,從理論發展來看,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對國民經濟循環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中央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方法的基礎上,對大型經濟體如何破解經濟增長的結構性難題、應對複雜變化的國際環境進行的一次重要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社會經濟過程是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個環節周而複始的循環過程。只有經濟循環暢通,再生產和經濟運行才能正常進行,經濟發展才能進入不斷提高發展質量的正向螺旋。經濟循環暢通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當前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100萬億元,但有效需求不足、結構性錯配等問題,已成為制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深入推進的重要因素。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注重解決需求側方面的問題至關重要。在擁有龐大總量的基礎上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其目的在於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進一步提升供給體系與國內需求的匹配程度,找准中國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位置和比較優勢,將擴大內需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推進,從而加快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從國內各類要素禀賦情況看,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著眼於進一步提高要素效率、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動能的主動選擇。經過多年的積累和努力,有利於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條件是不斷增多的。一是保障供給能力有基礎。中國擁有最完整的工業供應體系,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生產基礎扎實。製造業總量規模不斷攀升,穩居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產業鏈、供應鏈有彈性、有韌性,具備了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的基本條件。二是需求潛力有後勁。中國有14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城鎮化率超過60%,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數字背後蘊含的消費潛力是巨大的。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也為新基建、農田水利建設、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優化等有效投資提供了“用武之地”。三是人力資本充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培養了3億多高素質的技術工人隊伍和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絕對規模居世界第一位。構建新發展格局,一個重要的著力點就是要用好中國經濟縱深廣闊的優勢,使要素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充分發揮,為高質量發展釋放巨大而持久的動能。

  從國際經濟形勢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看,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更好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必然要求。當前,世界經濟復甦進程緩慢,全球市場收縮趨勢較為明顯。受單邊主義、逆全球化、疫情衝擊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受到衝擊。“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時而制”,新矛盾新挑戰要求我們及時調整經濟增長依循的傳統路徑,有效對衝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對國內經濟增長造成的負面影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從來都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就必須要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通過強化開放合作,更加緊密地同世界經濟聯繫互動,不斷提升國內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一方面,通過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吸引國際優質要素資源,深度融入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另一方面,要強化產業鏈、供應鏈的本土化建設,形成比例合適、與經濟發展階段相匹配的產業體系,保持製造業傳統優勢,加快補短板強弱項,進一步提升產業韌性。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