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做好大宗商品跨周期調節,確保供應
http://www.CRNTT.com   2021-11-01 08:29:57


  中評社北京11月1日電/今年以來,全球範圍內大宗商品價格普漲,涉及包括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能源及化工產品、水泥玻璃等建材產品、糧食及農副產品等多個品種。前三季度,中國進口價格同比上漲了11.3%,其中,鐵礦砂、原油、銅等商品進口均價的漲幅均超過30%,進口價格上漲也持續推升中國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存在著進一步向產業中下游傳導的風險。

  此外,近期天然氣、煤炭等能源價格也出現明顯上漲,部分品種價格創出歷史新高。在當前電力供求偏緊的情況下,市場交易電價可能出現上浮,一定程度上會推升工商業企業用電成本,加重下遊行業負擔。冬季取暖季將至,天然氣、煤炭價格大幅上漲導致老百姓冬季取暖負擔過重,容易引發民生問題。

  中國網發表西南財經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院副教授傅佳莎文章表示,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是由全球經濟逐漸復甦,疫情導致的產業投資和供應能力收縮、國際航運能力緊張、部分國家貿易保護主義、全球低碳發展共識下可再生能源需求上升、傳統能源產能下降、極端氣候天氣頻發、流動性寬裕以及投機炒作等多方面因素叠加所致。其中既有供需錯配等短期因素,也有全球能源結構轉型等長期因素的影響;既有商品供需變化、流動性寬鬆等確定性因素,也有疫情波動、極端氣候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而且不確定因素進一步放大了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情況較為複雜。

  從中國政府網發布的公開信息可以看到,國家持續監控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動。發改委已組織完成了多批銅、鋁、鋅等國家儲備投放來平抑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並多次赴重點企業及行業協會、有關交易中心、地方及重點企業進行聯合調研和專項調查,評估大宗商品波動是否傳導至產業中下游、影響程度有多大,是否會引發產業鏈安全與穩定。上半年的判斷是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存在階段性特征。但入冬以來,伴隨國際疫情反覆、極冷天氣引起的全球取暖需求增加等新變化,大概率會延長供需不平衡的持續周期,進一步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

  文章認為,在此背景下,對大宗商品價格進行適當干預是極為必要的。根據價格法第三十條規定,當重要商品和服務價格顯著上漲或者有可能顯著上漲,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部分價格採取限定差價率或者利潤率、規定限價、實行提價申報制度和調價備案制度等干預措施。第三十一條規定,當市場價格總水平出現劇烈波動等異常狀態時,國務院可以在全國範圍內或者部分區域內採取臨時集中定價權限、部分或者全面凍結價格的緊急措施。

  文章指出,面對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動,國家通過增產增供、投放儲備、進出口調節、市場監管、預期引導等多種政策和措施,確保大宗商品保供穩價。一是鼓勵上游企業適當加大增產增供,分批次、不定期、不定量的投放國家儲備,加強原材料市場調節,提高預期引導效果;二是加大期現貨市場聯動監管力度,打擊壟斷市場、散播虛假信息、價格串通、惡意炒作等行為;三是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包括金融機構減費讓利政策,國儲投放向中小企業傾斜、採取階段性補貼等措施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用電實行優惠等。

  通過綜合運用各種政策措施,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穩定預期,最終引導大宗商品價格合理回歸,確保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確保人民群眾溫暖過冬,實現經濟平穩復甦。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