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如何破解台灣問題的“塔西佗陷阱”
http://www.CRNTT.com   2021-12-16 00:39:18


 
  “塔西佗陷阱”現象,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大陸政府在台灣社會的公信度,成為爭取台灣民心、推進兩岸人民心靈契合遇到的難題之一。其特點主要有:

  一是抵制性。不論藍綠機構,台灣各類藍綠民調均顯示,迴避統一是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保持現狀”成為台灣執政黨抗拒統一的最佳擋箭牌。兩岸統一,在一些台灣民衆中的心理認知就是“大陸吃掉台灣”、就是把台灣“貶”為“地方政府”,就是接受共產黨的“不民主”統治,因此,認為統一對台灣民衆而言,弊大於利,抗拒心態油然而起。儘管台灣民衆都知道,大陸崛起勢不可擋,兩岸實力差距無法抗衡,從而“台獨”根本不可能,兩岸統一也是遲早的事,但拖延、阻礙兩岸統一進程,已成為台灣當局、藍綠主要政黨及普通民衆秘而不宣的最大共識。

  二是漫延性。隨著大陸政府對祖國統一大業,從“坐而論道”轉向“起而行之”,以及島內支持兩岸統一的老一代逐漸凋零,深受“台獨”教科書教育出來的台灣青年逐年進入社會中堅。台灣、大陸“一邊一國”的認知在島內日益廣泛、普遍,抗拒兩岸統一的氛圍也將在民進黨執政當局的渲染下,有進一步加深的趨勢。台灣政治大學、陸委會所做的歷年民調結果也印證了這一趨勢。

  三是固化性。社會認知是個人對他人的心理狀態、行為動機、意向等作出推測與判斷的過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提出“暈輪效應”概念,意指受傳者在信息接收活動中,將某事物局部的看法推廣至該事物整體或與之產生聯繫的其他事物的認知心理,從而得出全部好或全部壞的整體印象,是一種影響人的知覺的心理因素。自民進黨重新執政以來,台灣當局及媒體、“名嘴”對大陸日夜不停的抹黑宣傳,台灣民衆對兩岸統一後的錯覺幻象逐漸固化,進一步加深對兩岸統一的恐懼感與抗拒感。美日等境外勢力干預台灣問題,對這種錯覺幻象起到了更有力的推波助瀾的作用,直接影響台灣民衆追求兩岸統一的價值評價和好惡情感。

  三、“塔西佗陷阱”原因分析

  台灣民衆對大陸政府產生的“塔西佗陷阱”現象,關鍵在於外因主導。而內因方面,大陸政府為遏制島內“台獨”氣焰,出台針對“台獨”的軍事、外交等遏制措施,在威懾“台獨”的同時,某些部分(如,台海軍事演習、反對台灣加入主權國家參加的國際組織等)被台灣政治勢力惡意用於製造兩岸對立、挑撥兩岸關係、煽動兩岸仇恨,讓許多不明真相的台灣民衆產生對大陸政府的反感情緒。事實上,兩岸分隔70多年,大陸政府一直視台灣民衆為“同胞”,是全世界唯一設有專職服務台灣同胞的政府機構,可謂是世界上唯一極盡所能愛護、關心、照顧台灣同胞的政府,但對於台灣島內民衆的訴求,受島內執政當局的制約,始終無法持續、穩固、及時地普惠到每個台灣民衆身上。而懷有不良目的的台灣政黨、社團、媒體及境外干預勢力藉此煽動不明真相的台灣民衆,擴大、激化矛盾,點燃台灣民衆對大陸政府的不滿情緒。

  首先是“利益因素”。從內因看,台灣社會中普遍存在著歷史悲情意識和追求“小確幸”生活的潮流,注重台灣人當家的“尊嚴”,滿足於“小富即安”的生活方式。認為兩岸分隔70多年,台灣沒有大陸政府的管理,日子過得也不錯,人均收入還比大陸高。兩岸統一後,怕大陸“薅台灣羊毛”。認為台灣財富流向大陸的不可預測因素增加、既有利益有可能受損、至少存在著不可預測的變數風險等等。這也許是台灣民調當中,維持現狀占居多數的主要原因。台灣民衆對未來發展追求“當家作主”、“求穩不求變”的認知和感覺,成為有心者製造“塔西佗陷阱”的破口。在沒有外力的推動下,統一議題就很難在台灣社會占據主流地位。相反,很容易被台灣當局、政黨及別有用心者用作恐嚇台灣民衆、打擊異已、抹黑大陸政府的工具。

  其次是“理念因素”。受台灣執政當局的蠱惑及西方媒體(台灣傳播媒體被谷歌、臉書和youtube 3大國際社群媒體大亨控制)的影響,台灣多數民衆迄今依然認定台灣政治體制優於大陸:台灣是“自由、民主、開放”;大陸則是“封閉、保守、專制”。不明白台灣輿論炒作兩岸所謂制度差異,是台灣當局阻礙統一進程、以拖待變的策略;政黨騙取選票的手段。儘管到過大陸的台胞都知道,這樣的認知顯然違背事實,但客觀上,有過半台灣民衆并沒有到過大陸,沒有與大陸政府、官員處事的感性認識,更遑論其對大陸政治體制的理性認識。因此,多數民衆還是跟著島內輿論走,不相信共產黨,不信任大陸政府,質疑大陸對台政策與舉措,從而在心理上排斥統一,希望保持台灣現有政治、經濟與社會制度不變,這也是台灣社會不認同大陸政府甚至反對兩岸統一的重要原因。

  第三是“心理因素”。兩岸交流之初,台灣經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首,大陸經濟還在解決溫飽問題。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實力相對於台灣無疑大大增強。台灣GDP從占大陸經濟總量的45%(1994年),而今下降至4%左右。大陸軍事力量的增強,更是有目共睹。與大陸經濟、軍事實力快速增強相映襯的,是台灣當局面臨兩岸統一的危機感加深,倚美拒統,由暗變明。許多台灣民衆跟隨台灣當局調子,誤判國際大趨勢及大陸政府對解決台灣問題的決心與意志,認為大陸現有實力還不够強,還不能象美國打阿富汗、伊拉克那樣快速解除台灣的武裝。尤其是近年美國政府應對中國與日俱增的國際影響力,推出的“印太戰略”、印太安全聯盟“AUKUS”組織,成台灣當局抗拒統一的主要動力之一。而今隨著台海局勢的日益激烈,台灣當局切斷兩岸交流、加大認知戰力度,島內媒體抹黑大陸的宣傳鋪天蓋地,把兩岸統一聲量打入谷底,更使台灣民衆視大陸政府為“侵略者”。

  四、如何化解“塔西佗陷阱”現象

  當前,美國打“台灣牌”遏制大陸發展,台灣“倚美謀獨”力抗兩岸統一,大陸不得不持續加大對台施加壓力;台灣則高舉“民主價值”大纛應對兩岸統一壓力,尋求“民主國家”以軍事、外交力挺台灣。美國雖力有未逮,且軍事干涉風險太大,除了謀求自身利益,以意識形態渲染台海緊張情緒元素,激發台灣強烈對抗情緒,為“中國威脅論”服務外,藉此加大對台軍售、掏空台灣科技優勢、派美軍助台軍訓,并運用印太戰略、美歐關係,政治上蠱惑台灣抗中拒統、經濟上吸血台灣財政、軍事上提升兩岸統一成本、外交上加劇台灣問題國際化,誘發兩岸重啓內戰,成為美國當前遏制大陸發展、打“台灣牌”的主要策略。寄希望於藉助大陸處理“武統”問題,在政治上,運用民意對兩岸統一的迫切預期施壓大陸政府對台決策;外交上,形塑“中國威脅論”藉此台灣問題國際化,為兩岸統一製造國際輿論壓力;在軍事上,試圖在亞洲形成類似北約的軍事共同體,與大陸打代理人戰爭,一舉剿殺大陸發展的良好勢頭。而台灣當局卻趁機添薪加火,倚美謀獨。

  面對美台聯手不斷挑釁“一中”底綫,不斷侵蝕和平統一的基礎,解決台灣問題的緊迫性升高成為大勢所趨。隨著兩岸民衆對於“和平統一”預期心理的失落,更為“武統”的時與勢創造了客觀條件。

  “武統”箭在弦上。面對經緯萬端的兩岸及國際環境,長期研究涉台輿情的章柏康認為,無論從兩岸一家人,還是從民族復興的角度看,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思路應是“攻心為上,攻城次之”;一方面,保持威懾態勢以應萬一的“攻城”之需,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應著眼於民心的爭取、“塔西佗陷阱”現象的破解。“武統”是萬不得已的選擇,是兩岸“心靈契合式統一”的天敵②,統一台灣的意義在於宣示中華民族的崛起,“不是領土和主權再造”③,而是在於兩岸政權的統一,結束政治對立。而結束兩岸政治對立,實現兩岸政權統一與穩定,則需要台灣民衆的大力支持。唯有兩岸心靈契合,統一台灣才有意義,才能長治久安。台灣社會中存在的“塔西佗陷阱”現象,不僅削弱了台灣民衆對大陸政府的信任感,降低了對台政策的實施效果,還為構建兩岸心靈契合式的統一製造了障礙,嚴重妨礙了兩岸和平統一進程,也為實現統一後愛國台胞治理台灣埋下了衆多不確定可變因素。

  如何在複雜的兩岸關係中抓住要點,筆者認為,一定要有戰略定力,從多方面爭取台灣民心,強化大陸政府對台灣民衆的公信力,從而營造兩岸官民心靈契合的良好氛圍,化解“塔西佗陷阱”:

  首先,在自身建設層面,必須保持隊伍“對黨忠誠、業務專精、紀律嚴明”。打鐵還需自身硬,在兩岸統一的關鍵階段,特別要吸取香港回歸前的經驗與教訓,以免為日後愛國者治台埋下禍根。

  其次,在策略層面,涉台輿論要區分台灣當局與台灣人民、台獨分子與普通民衆。統一的主要障礙是美國,亂源是民進黨當局,民進黨當局藉台灣民意之名,倚美拒統,把台灣民意推到對抗的一綫,善良的台灣人民是是很無辜的。儘管海峽兩岸兄弟偶爾鬩墻,但終究還是自家骨肉。針對台灣內部政治情況的特殊性,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方針決不改變,堅持以民為本,“理解、依賴、關心”台灣同胞,一如既往、最大限度地為台灣人民謀福祉。認清台灣分裂勢力(包括組成現台灣執政當局、“台獨”政黨、社團等組織成員)不等於台灣人民,也代表不了台灣民意。針對“台獨”頑固分子、大陸懲戒的手段很多,工具箱內也有很多的工具,應適時依法懲戒,強化威懾,堅決抑制其囂張氣焰。如國台辦11月5日公開“清單”,點名台灣3名“台獨頑固分子”,并禁止其關聯企業和金主在大陸謀利,限制其關聯機構與大陸有關組織、個人進行合作。這個圍堵“台獨頑固分子”、不圍堵台灣民衆的策略,在島內收到良好效果,不僅在台灣政壇造成不小震撼,各大企業都躲著“台獨頑固分子”,更有網民認為,大陸“名單一一添上去,金主快逃跪地排”④。

  第三,在操作層面上,“急不得、慢不得”,更“左不得,右不得”。大陸衆多自媒體要把對台灣分裂勢力的仇恨化成爭取台灣民意的動力。仇恨有時不僅會衝昏頭腦,更會不斷加劇、激化矛盾,使人在仇恨中永無止境地迴旋。大家可曾注意到,兩岸“武統”言論最早是美國政府智庫單方面發出的,美國政壇、台灣當局又刻意加以放大,目的是有意激化兩岸矛盾衝突,挑動兩岸仇恨,讓中國人打中國人,既可遏制大陸發展,又讓美國大賣武器,而死傷的是兩岸百姓,花的是兩岸的錢。因此,還是要堅持“和統”為主,不棄“武統”的戰略,切忌情緒性語言、偏激性觀點干擾大局,以智慧把對台灣分裂勢力的憤怒和仇恨變成一股前所未有、贏取台灣民心的持久力量。

  註釋:

  ①https://udn.com/news/story/8625/5824004,《七成負評.對陸政府印象歷來最差》聯合報/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電話調查報導,2021-10-18。

  ②https://view.inews.qq.com/a/20200730A077JN00?tbkt=D&openid=o04IBAJxfGRkDZgA-QNODBPhc9tA&uid=&refer=wx_hot,《“武統”是兩岸“心靈契合式統一”的天敵》,海峽導報社官方帳號,2020年7月30日。

  ③https://ent.ifeng.com/a/detail_2014_09/27/38930026_0.shtml,鳳凰網娛樂,《習近平:兩岸統一不是領土和主權再造》,2014年09月27日。

  ④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1109000527-260109?chdtv,《台獨名單箝制兩岸牌》,中國時報,季霆剛,2021/11/09。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1年12月號,總第288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