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唐詩中的耳飾
http://www.CRNTT.com   2022-01-01 09:42:05


 
隨著唐代風氣的開放和經濟的發展,世俗審美逐漸占據上風,士人對於美的追求更加自由,部分平民階層開始接觸和接受耳飾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唐詩中的耳飾,已經從束縛女性轉變為彰顯女性魅力,它的適用人群也從少數貴族和奴僕向社會各個階層流行延展,同時使唐詩更“接地氣”,更有生活氣息。

最後,唐詩中的耳飾體現出民族文化融合的傾向。唐代社會風氣開放,對於異域文明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胡人的服飾因此得以出現在唐朝貴族和平民階層的視野中。“紫藤垂罽珥,紅荔懸纓絡”(皮日休《初夏游楞伽精舍》),“罽珥”便是用西域罽賓地區毛織品裝飾的耳墜,這種在西域佛教造像中可見到的首飾逐漸由信眾帶到了中原。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伏羲女媧圖》中,女媧右耳佩戴穿耳耳墜,女媧和伏羲是漢民族的神話人物,新疆的墓室中也屢有發現。受異域風格的影響,在新疆出土的壁畫中,女媧穿耳戴環。在敦煌石窟中,菩薩戴耳墜、耳環的現象很常見,這種審美風格順著絲綢之路蔓延到中原,被漢文化所認同吸納。

這種來源於少數民族的飾品,因其形制美觀,而被漢族婦女所接受,其出現在詩歌中的場景也大多和胡人有關,不是出現在胡人舞樂當中,就是出現在胡風影響下的酒肆中。

無論是明月情思的耳璫,還是翩翩起舞的墜珥,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多樣的審美傾向。唐人將這種首飾作為情感的寄托物,極大豐富了詩歌的創作空間。這些精美的耳飾向我們展示了唐代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特質。可以說,耳飾使唐代詩人們有了托物言情的物質寄托。民族交融的時代背景,使唐詩中的耳飾具有了獨特的審美風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