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貼近生活才能喚起共鳴
http://www.CRNTT.com   2022-02-28 10:05:30


 

  在上海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發起人費元洪看來,激勵原創音樂劇發展,離不開為創作者搭建平台。

  2019年,上海文化廣場首次發起“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征集未曾發表過的華語原創音樂劇作品。孵化計劃為入圍的創作團隊配備導師和製作團隊,並建立匯報與選拔機制,最終實現和商業化製作對接。費元洪表示,希望匯聚專業資源,帶動中國原創音樂劇健康成長。

  3年來,孵化計劃共收到239份投稿,有幾部作品已完成首演。費元洪介紹,今年的孵化計劃在自由投稿作品孵化板塊的基礎上,還新增了定向孵化和特邀孵化板塊,讓更多創作者參與進來。“接下來要把這個平台做得更好、更細致,我們希望讓更多優秀的原創音樂劇作品有機會通過這個平台綻放。”費元洪說。

  作品展現當代生活

  作為舶來品,走入中國的音樂劇如何民族化、本土化,扎根中國土壤,講好中國故事?

  在中國音樂學院表演教研室主任、教授陳蔚看來,我們的音樂劇要注重和優秀傳統文化、時代精神與當代中國人的審美需求相結合。

  從融合昆曲、評彈、越劇、江南小調等元素的《錦綉過雲樓》,到展現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生平的《梅》、改編自雜劇的《趙氏孤兒》……如今,人們在越來越多的原創音樂劇中看到優秀傳統文化的身影。與此同時,一批主旋律作品也登上音樂劇舞台,獲得觀眾青睞。

  以《在遠方》為例,這部現實主義題材作品聚焦快遞小哥群體,以他們的奮鬥故事反映中國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為了深入了解快遞行業真實的工作狀態,主創團隊曾走進快遞公司體驗卸貨、分揀、派送等環節,快遞員劉闊觀劇後感慨:“這部劇很真實,姚遠在快遞三輪車上擦汗、吃盒飯、一刻不停地送件,就是我們工作、生活場景的反映,看後很暖心,也很振奮。”觀眾也評價:“歌曲好聽”“鼓舞人心,滿滿正能量”。

  陳蔚表示,現實主義題材創作是音樂劇發展的重要方向:“應該在此類題材上做更多創作,產生更多作品,讓身邊感人的故事從生活真實化為藝術真實的形象,展現當代中國人的生活。”

  “在中國做音樂劇,一定要有自己的味道和風格。”北京大學民族音樂與音樂劇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周映辰認為,中國音樂劇必須確立自己的範式和特色,用自己的手法和氣質傳遞時代聲音,“音樂劇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只有最貼近生活的,才能喚起大家的共鳴。”

  培養人才仍是關鍵

  音樂劇是一門綜合的舞台藝術,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等於一體,對各環節從業者的綜合素質有很高要求,人才培養成為音樂劇發展的關鍵一環。

  伴隨音樂劇行業的快速發展,以及《聲入人心》等綜藝節目的走紅,音樂劇不斷“破圈”,不少演員從其他藝術門類走向音樂劇舞台,報考音樂劇專業的學生數量也在增長。

  吸引人才流向音樂劇領域只是第一步。陳蔚表示,搞作品首先要抓創作,現在音樂劇專業學生演出、練習的大多是外國作品,需要為他們提供更多優秀的原創劇目。在她看來,校園音樂劇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要讓更多的優秀原創音樂劇劇目進入教材、走進課堂,在學生心裡播下種子。”

  陳蔚認為,目前表演人才的系統培訓已經建立起來了,創作人才的培養還不夠系統。對音樂劇創作者而言,找到合適的成長環境至關重要。費元洪說,音樂劇創作需要不斷地練習、推翻、修改、打磨,“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就是希望成為這樣的平台,讓更多年輕人有創作的機會和被指導的機會。”

  好作品離不開好演員。走進市場,音樂劇人才的發展需要更多機會。阿雲嘎介紹,未來,北京歌劇舞劇院音樂劇團會將重點放在人才培養和劇目打造上。在後續創作中,希望吸引音樂劇領域的領軍人物以合作的方式加入。此外,北京演藝集團之前已和中央戲劇學院、中國戲曲學院等高校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也將與北京舞蹈學院等展開在音樂劇方面的深度合作。

  在產出高質量作品的基礎上,對音樂劇這門年輕的藝術而言,培養觀眾同樣重要。擁有了具有黏性的觀眾群體,優質作品才有更多被看見的機會。“希望更多人加入傳播、推廣中國原創音樂劇的行列中來。”阿雲嘎說。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