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就業難題:回縣城,可行不?
http://www.CRNTT.com   2022-05-31 22:24:09


  中評社北京5月31日電/據光明日報報道,“搶人大戰”正從新一線、二三線城市蔓延至縣城。

  有媒體報道稱,山東省德州市日前發布2022年事業單位優秀青年人才引進公告,其中寧津等7縣擬引進351人,學歷要求最低為碩士。江蘇省東北部的鹽城市阜寧縣,也瞄准北大清華等名校引進人才。而在此前,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因“豪氣”的人才引進補貼以及清一色來自名校的“豪華”人才引進名單,已引發了網友圍觀和熱議。

  一段時間以來,在年輕人的選擇中,“征戰北上廣”是第一選項。現在,回流縣城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擇業傾向。在縣城“搶人大戰”的信息拼圖中,當下嚴峻的就業形勢被視作年輕人擇業行為之變的主要驅動因素,回流縣城似乎是年輕人不得已而為之的次優甚至無奈之選。在類似敘述中,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多少都能讀出一些“失意”甚至“失敗”的味道,這個群體也多少被貼上了貪圖安穩、“高能低配”的標簽。

  毋庸諱言,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以及疫情影響,確實對大城市的就業機會造成一定的擠壓。在新聞媒體的報道中,那些選擇回縣城就業的年輕人,也確有一部分是基於現實的選擇。但回流縣城的青年,本身就是異質性的群體,不能否認,有人追求穩定安逸的生活節奏,看重個人發展與代際情感需求的平衡等。在長期的社會傳統“成功學”敘事影響下,我們更容易對“主動求發展”的人生觀給予掌聲與鼓勵,而對“被動求安逸”的人生選擇則沒那麼寬容。

  鋪天蓋地的縣城“搶人”報道,多少渲染了社會的就業焦慮,並引發關於過度教育的爭論。但其實,如果拋開這種特殊節點的“聚光燈”效應濾鏡,拉長時間坐標軸,就不難發現,年輕人回流縣城早已作為一種趨勢或隱或現。近些年,“選調生熱”持續,不少年輕人投身基層治理和社會公共服務;還有一些年輕人回縣城當起了“新農人”和“創客”,成為異軍突起的鄉村振興新力量。

  這些縣城裡新來的年輕人,可以算是縣城新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的進入,既順應了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治理向基層下沉的大背景下基層對優秀人才渴求的大勢;也打破了這個場域固有的一些關係結構與規則,或可形成“鮎魚效應”,激發基層治理活力。選擇縣城而非競爭激烈的大城市,本質上就是一種錯位競爭,縣城裡新來的年輕人或能更從容地進行職業規劃,積攢人力資本,實現個人發展。就他們在縣城這個社會關係網絡中的位置來說,他們個人的發展,就是縣城發展的重要人力支撐。日前,國家層面出台《關於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7億人居住的縣城再次迎來發展機遇。而這也是屬於一代年輕人的機遇。

  對於大手筆引來了年輕人的縣城來說,能不能讓他們留下來,似乎是更為關鍵的考驗。隨著時間的推移,名校畢業生頭頂的名校光環終會消退,而招錄時豐厚的年薪、可觀的補貼所產生的獲得感也將淡化,人職匹配度、工作及政策環境、人才發展的制度安排及保障等,將成為這些年輕人評估工作性價比的新指標,而後者包括但不限於縣城精神文化產品、教育資源等供給的豐富,消費環境的發展等。歸根結底,就是要讓這些年輕人真正與縣城產生有機聯繫,融入當地的發展體系。也唯有如此,“搶人”背後的青年人才政策紅利才能更長久地釋放。

  借用“青年友好型城市”的概念,或許有必要提出建設“青年友好型縣城”的命題。而破解這一命題,除了關注曝光度和討論度都更高的受教育水平高的青年群體外,也不應選擇性忽視文化程度較低的其他青年群體,比如技術工人、靈活就業者等,關注他們的發展困境及訴求,為他們的發展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政策和服務。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