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考古成果講述中華文明故事
http://www.CRNTT.com   2022-06-13 11:33:55


  中評社北京6月13日電/據人民網報導,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繫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推出更多考古成果,講清楚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輝煌成就,築牢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才能更加堅定文化自信,更好傳承文明薪火。

  20年前,承載著中國考古學夢想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立項。這是一項迄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多學科參與研究人文科學重大問題的國家級研究項目。20年來,浙江餘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陝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師二里頭等遺址被重點發掘,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通過考古得到實證。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外國專家評價:“良渚讓我們對中國早期文明的認識提前1000多年。”文物考古研究,正不斷加深人們對中華文明的認知,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豐厚滋養。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義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創性貢獻。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考古實踐堅持“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這一馬克思主義經典論述,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出發,基於豐富的材料,提出以國家的出現作為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原創性的貢獻推動了世界不同地區古代文明的比較研究,促進了文明交流互鑒,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供了考古支撐,也有力推動了世界文明研究向縱深推進。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在實證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過程中,在探尋古代黃河、長江、遼河流域文明“多元一體”的實踐中,考古探索、文獻研究與自然科學技術手段實現了有機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運用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化學、地學、物理學等前沿學科的最新技術分析我國古代遺存,使中華文明探源有了堅實的科技分析依據”。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全面提升了考古發掘與研究水平,使考古成果更好地服務社會。充滿科技感的中華文明探源,生動凸顯了中國文化與時俱進、兼容並蓄的底色。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