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空間“天氣預報”,危險早知道
http://www.CRNTT.com   2022-06-17 12:30:45


 

  目前,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基本實現了日地因果鏈上“全過程”的自主觀測,可為航天器發射及在軌運行提供空間天氣預報及影響評估服務,為載人航天任務提供出艙時間窗預報,避免航天員遭遇嚴重的太陽高能粒子輻射,為航天員提供更高的出艙安全系數。如2008年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指令長翟志剛,成為我國第一位太空出艙的航天員。當時,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就結合空間天氣環境準確預報了出艙窗口時間。

  我們的空間天氣預報是如何做出來的?

  宋喬介紹,空間天氣預報員會收集最新的觀測數據,包括各個波段的太陽圖像、太陽X射線流量、太陽磁場、地磁指數、電離層狀態等,對這些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然後結合觀測數據、數值模擬等做出預報,與首席預報員進行會商,從而得出空間天氣預報結論,並製作各種預報產品。

  “空間天氣預報產品種類很多,包括日報、周報、月報、年報等。”宋喬說,空間天氣日報總結過去24小時的空間天氣情況,並預報未來1-3天的空間天氣狀態,包括太陽活動水平、地磁活動水平以及電離層狀態等;空間天氣周報則是總結最近7天的空間天氣態勢,預報未來7天空間天氣趨勢。“當有大耀斑、地磁暴等重要的空間天氣事件發生時,還會發布空間天氣預報,讓普通人也可以瞭解到最新的空間天氣狀態。”

  如今,空間天氣預報也邁入了數值化時代。“以觀測數據和科學理論為基礎,通過太陽表面物理參數預測耀斑發生的概率、通過數值模型計算太陽風參數等方法正在不斷發展。”宋喬表示,隨著各國探測飛船和衛星的發射,新的觀測數據源源不斷,空間天氣預報水平將穩步提高。

  “太陽活動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大概每11年一個周期,有太陽活動高年,也有太陽活動低年。當然,這也只能說是一個趨勢,並不絕對。而且太陽生命久遠,我們基於有限的觀測總結出了11年的周期,但隨著未來的繼續觀測,發現的周期規律也可能會改變。”在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空間天氣預報台副台長郭建廣看來,空間天氣預報“剛剛踏進門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