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國擴內需 對衝外需擾動
http://www.CRNTT.com   2022-07-26 11:46:44


  中評社北京7月26日電/據大公報報道,據世界銀行6月底時預測,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分別增長2.9%和3.0%。然而僅隔一個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將進一步下調全球經濟增速預測值,并指出今年是困難重重的一年,明年形勢甚至將更為艱難,發生經濟衰退的風險已經上升。如果世界經濟二次探底,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與2009年相比將會怎樣呢?

  顯然,世界銀行與IMF對世界經濟前景展望存在較大分歧。短期內世界經濟是否會再度衰退不太確定,但下行風險卻明顯上升。

  世界經濟二次探底風險

  首先,貨幣緊縮加快將抑制經濟複蘇。

  由於高通脹回歸,去年7月以來,共有75家央行實施了加息,各家平均加息3.8次。繼通脹暫時論破產後,今年5月、6月份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通脹連創新高,也讓通脹見頂論備受質疑,美聯儲不得不激進緊縮。最近一個月時間,IMF連續兩次下調今明兩年美國經濟增長預期值。在利差和避險因素驅動下,國際資本加速回流美國,推動美元指數升至20年來高位,加大了其他發達經濟體的輸入性通脹壓力。

  今年7月份,月均銅油比為66.3倍,較上年底下降48%,跌至2014年7月以來的新低。這反映宏觀需求走弱,全球經濟衰退概率提升。同期,美國和歐元區Markit綜合采購經理指數(PMI)均跌破榮枯綫。近日10年期美債收益率連續下挫,7月22日收在2.77%。

  其次,俄烏衝突加重世界經濟陰影。<nextpage>

  由此引發的大宗商品價格衝擊降低了全球經濟增速,使數億民衆的生活成本危機加劇。7月19日IMF警告稱,如果俄羅斯停止向歐洲輸送天然氣,將導致歐洲多個國家的經濟嚴重衰退。這同樣是美聯儲心中的“刺”。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矢志緊縮貨幣堅決反通脹,但也坦言美聯儲管得了需求卻管不了供給,烏克蘭地緣政局造成的全球供應鏈中斷、能源糧食價格飈升就是其心中之痛。最近國際油價見頂回落,主要是市場開始交易經濟滯脹、需求萎縮。然而,如果經濟衰退沒有被證實,市場需求熱度不減,估計這波油價下跌也只是上漲的中繼,全球通脹仍將非常頑固。

  再次,世紀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本就複蘇乏力。

  2020年新冠爆發,世界經濟衰退3.1%,跌幅遠超2009年的0.1%,2021年增長6.1%,僅略超過2010年的5.4%。到2021年,世界經濟實物量已恢複到疫情前水平,但仍有近一半經濟體低於2019年。2020-2021年,全球經濟兩年複合平均增長1.4%,低於2015-2019年趨勢值2個百分點,有近九成經濟體低於五年趨勢值。如美國,2020年衰退3.4%,2021年增長5.7%,兩年複合平均僅有1%,低於五年趨勢值1.3個百分點。

  今年7月份,世衛組織還在警告疫情遠未結束。與疫情相關的擾動持續不斷,全球供應鏈遭遇新的瓶頸,商品和勞動力供給短缺加劇,投資者和消費者預期轉弱。恐再有什麼黑天鵝、灰犀牛,將世界經濟推入衰退。

  最後,主要國家面對新的下行風險,缺乏政策應對空間。<nextpage>

  上次歐債危機正值歐元區低通脹,時任歐央行行長德拉吉可以“不惜一切代價捍衛歐元”。而現在高通脹回歸迫使歐央行不得不改弦更張,7月份首次加息就達到0.5厘,一舉退出8年的負利率安排。盡管推出了應對金融碎片化新工具TPI(傳導保護機制),但歐央行行長拉加德在增長與通脹的兩難選擇下,對拯救歐債危機仍可能有心無力。歐央行加息當日,意大利爆發政治危機─總理德拉吉請辭。

  經過2008和2020年兩次空中加油後,全球非金融部門特別是政府部門均已債台高築,進一步加杠杆的能力和意願有限。而且,各國基本已將經濟刺激手段用到極致,政策公信力嚴重受損,危機有可能會預期自我強化、自我實現。若末日博士魯比尼一語成讖,全球爆發經濟、債務雙重危機,“日本病”纏身的資產負債表衰退恐難避免。屆時,全球央行頭疼的可能不是通脹而是通縮了。

  須留意外需可能萎縮

  從實證角度看,長期以來,中國出口對人民幣匯率不敏感而是對外需敏感。將全球經濟實際增長分別與中國出口額(美元現價)和出口量增長做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1993-2021年二者均為高度正相關,相關性分別為0.979和0.984,其中2009-2021年分別為0.866和0.969。可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增長與中國出口額的相關性邊際上減弱但仍屬強相關,與中國出口量則依然高度正相關。

  2008年金融危機,世界經濟溫和衰退,中國出口遭受重創。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後,2008年11月起中國出口轉為同比負增長,同年四季度和次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快速下滑。<nextpage>

  為此,2008年底,中國宏觀調控迅速從防過熱防通脹轉向穩增長,推出了兩年四萬億元一籃子投資計劃。結果,2009年,中國出口額下降16%,出口量下降10.4%,但經濟增長9.4%;消費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7.4%和85.1%,外需為負貢獻42.6%。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中國疫情防控有效、率先複工複產的紅利,全球出口市場份額跳升、貿易順差逐年擴大,但與疫情前的趨勢值相比,與名義GDP之比仍保持了基本穩定。2021年,中國外貿依存度為34.1%,較2015-2019年均值高0.7個百分點,貿易差額依存度為4.5%,高0.1個百分點;與2004-2008年均值相比,則分別下降了26.3和1.5個百分點。這反映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加快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積極成果。然而,從以下情況看,全球經濟衰退、外部需求萎縮仍是中國必須正視的外部挑戰。

  首先,外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仍不可低估。

  過去兩年,外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為23.2%,今年上半年更高達35.8%,遠高於2015-2019年平均1.1%的水平,也高於2004-2008年的趨勢值6.1%。尤其是今年二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0.4%,全靠外需對經濟增長拉動1.0個百分點力挽狂瀾。

  全球買中國商品,本應利好中國出口商定價。但自去年2月以來,中國貿易條件指數持續低於100,表明出口價格上漲跟不上進口成本的上升。美國從中國進口價格相對指數2018年以來持續低於100,今年上半年平均為95.23,較2021年全年均值低1.6%,較2019年低4.3%,表明中國貨相對其他外國貨在美國賣得也沒有那麼“俏”。這與國內需求不足,中國企業更多依靠國際市場消化產能,造成出口部門過度競爭有關。

  其次,國內工業和投資恢複都與外貿出口有密切關系。<nextpage>

  今年3、4月份,國內疫情散發,經濟循環不暢,5、6月份開始逐漸回歸正軌,但經濟仍呈現工業好於服務業、投資好於需求的K形複蘇。上半年,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3.4%,服務業生產指數下降0.7%;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增長6.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0.4%。這都與出口景氣相關。上半年,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累計同比增長10.8%,較2020-2021年同期兩年複合平均增速高2.5個百分點;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4%,高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4%,高1.6個百分點。

  再次,外需疲軟將會引起連鎖反應。

  一是會直接影響制造業投資。今年上半年制造業投資占到整個固定資產投資的30.5%,同比上升1.2個百分點。外需不景氣有可能加重市場預期轉弱,進一步抑制投資意願。

  二是會影響就業。2020和2021年,受益於出口景氣,中國第二產業就業人數分別增加309萬和169萬人,逆轉了2013年以來持續環比下降的勢頭。今年5、6月份就業形勢有所好轉,也與同期出口景氣快速複蘇有關。如果出口下滑,服務業複蘇又受制於防疫常態化,則中國就業形勢將會更加嚴峻。

  三是會影響消費。沒有就業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就沒有消費。同時,就業和收入預期不佳,還會進一步推升預防性儲蓄傾向,抑制當期消費需求。

  綜上,上半年中國的挑戰主要來自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下半年乃至明年則還要關注世界經濟二次探底可能引發的外部衝擊。盡管與十多年前相比,對外依存度下降增強了中國經濟抗外部衝擊風險的能力。但是,近年來受疫情影響,國內經濟複蘇不均衡、基礎不穩固,對外需的依賴度邊際上仍有所加強。<nextpage>

  2009年,中國在外需負貢獻的情況下,通過消費和投資雙輪驅動,才實現了經濟的V形反彈。這次外需的潛在波動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程度,將取決於內需接棒的速度和效率。故要更加注重三次產業、三大需求的均衡協調發展,落實好現行政策、謀劃好增量工具,采取前瞻性、針對性措施保住市場主體穩就業,用有效擴大內需對衝外需擾動的不確定性,避免內外需低迷的“雙碰頭”。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