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與“中國芯”一同成長的“芯青年”
http://www.CRNTT.com   2022-08-02 14:35:11


  中評社北京8月2日電/據光明日報報道,科技創“芯”路上,“頭鐵”有用

  要創新,有時不得不反複試錯。但就芯片制造而言,試錯成本十分高昂。

  從設計到量產,芯片要經歷關鍵的“流片”,即按照設計圖紙在晶圓上進行蝕刻,去檢驗每個工藝步驟是否可行、電路是否具備所需性能和功能。流片成功,就可以據此量產芯片,反之則需找出原因,再次優化設計。其間,通常要經歷1000多道工藝,持續三個月之久,耗資巨大。

  身為芯片設計師,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三所高級工程師、90後青年迦琛對流片的重要性體會得很深。“為了保住流片環節的成功率,我們唯有在設計層面追求極致,反複改版、反複測試,不漏過一處細節。”他說。

  一次,迦琛所在的團隊設計了一款芯片,幾次實測中均表現正常,卻在低溫條件下發生了故障。雖是偶發故障,但大家心中已“警鈴大作”,迅速行動,逐個元件、逐條綫路排查設計隱患。

  小小芯片,精密度如同微縮版的城市,無數納米級的元件“屋舍林立”,電路綫路“阡陌縱橫”,在這裡尋找故障的難度可想而知。但他們不回避困難,竭盡所長、積極排障,終於找到了隱患。不僅如此,被發現的易在低溫條件下失靈的某個器件,成為促使團隊實現工藝突破的關鍵。

  “要創新,就要看你的‘頭鐵不鐵’。”總結經驗時,迦琛多次使用了“主動”一詞,因為“遇到困難,被動等待它消失是不可能的,不如‘頭鐵’一些,主動迎上去,或許能打通一條創新路”。

  主動出擊,是迦琛的答案,也是中國芯片人的答案。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所指出的那樣:“曾經,我們希望能够用更省事的辦法解決問題。實踐證明,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中國芯片技術和產業的短板最終還是需要中國人踏實創新來解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