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持續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
http://www.CRNTT.com   2022-09-27 07:40:18


  中評社北京9月27日電/生態保護修復是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促進自然生態系統質量整體改善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實施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本期邀請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主持人:經濟日報理論部主任、研究員 徐向梅
  
  構建一體化保護修復機制
  
  主持人:為什麼要進行生態保護修復,我國生態保護修復發展經歷了怎樣的歷程?
  
  許開鵬(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生態修復是指採取人工措施讓受損的生態系統盡可能恢復到某一參照狀態的過程,亦稱生態恢復。生態修復方法包括保育保護、自然恢復、輔助修復、生態重塑等。生態修復目標可能針對特定生態系統服務恢復,也可能針對一項或多項生態服務質量改善。
  
  我國生態本底脆弱,歷史遺留和新生生態問題交織叠加,生態保護修復形勢十分嚴峻。開展生態修復是整治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核心工作,關係國家生態安全,對推進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分重要。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描繪了建設美麗中國的藍圖,提出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隨著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和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逐步建立健全,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為主線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制度體系持續完善,生態環境狀況穩中有升。
  
  2016年以來,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系統思想為指導,財政部、原國土資源部、原環境保護部共同組織實施了3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先後在全國24個省(區、市)選取25個關係國家生態安全的重點區域,打破行政區劃和部門界限,探索以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導向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修復的一體化治理路徑。工程區域涉及影響國家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區域,包括泰山、祁連山、黃土高原、京津冀水源涵養區、川滇生態屏障以及東北森林帶等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工程內容包括廢棄礦山修復、水流域綜合治理、土地綜合整治、污染土壤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發揮了積極作用。
  
  同時,各部門持續加強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草原封禁保育、濕地修復、水土流失防治、防沙治沙、海洋保護修復等重點領域生態保護修復。“十三五”期間,我國生態保護修復取得積極進展,累計完成造林5.45億畝,退耕還林5438萬畝,治理沙化和石漠化土地面積1.8億畝,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30.6萬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全國森林覆蓋率提高至23.04%,森林蓄積量達175.6億立方米,森林植被總生物量188.02億噸,總碳儲量91.86億噸;全國草地面積26453.01萬公頃,草原植被綜合蓋度達56.1%;濕地保護率達52.2%。
  
  2020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這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層面出台的第一個生態保護和修復領域綜合性規劃,囊括了山、水、林、田、湖、草以及海洋等全部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作,是新時代國家層面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的基本綱領。規劃全面布局今後一段時期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提出到2035年推進森林、草原、荒漠、河流、湖泊、濕地、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作的主要目標,確定了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三區四帶”總體布局,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為主線,部署9項重大工程、47項重點任務和4方面保障措施。9大工程基本涵蓋原有工程的核心區域和主要建設內容,是原有工程的接續和拓展,並通過統一規劃、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解決現有工程實施中存在的交叉重合、分散投入等問題,從而促進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整體提升。轉變單類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為主的模式,構建起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機制。
  
  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這裡要加一個“沙”字。2021年開始,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貫徹落實黨中央要求,整合財政資金,在3批工程試點基礎上,確定2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主要支持對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保障作用、生態受益範圍較廣的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復治理,重點支持“三區四帶”重點生態地區,突出對國家重大戰略的生態支撐,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
  
  “山水工程”成效顯著
  
  主持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有哪些特點?取得哪些成效?
  
  羅明(自然資源部土地整治重點實驗室主任):在大尺度上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以下簡稱“山水工程”),有利於促進自然生態系統及人工生態系統質量的整體改善,全面增強生態產品供應能力。“山水工程”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基於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系統、科學布局。基於五級(國家、省、市、縣、鄉)三類(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統籌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依據各類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政策和規則,按照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分區管治,量水而行,保護生態屏障,構建生態廊道和生態網絡”,圍繞《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劃定的“三區四帶”進行部署。目前,已實施5批44個“山水工程”。通過國家級“山水工程”示範引領,帶動各地探索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一體化實現路徑。
  
  第二,制定“山水工程”資金管理辦法,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帶動綠色就業。2021年10月,財政部修訂並印發《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資金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明確治理資金使用和管理應遵循堅持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公益方向、合理劃分事權、統籌集中使用、資金安排公開透明等原則。根據《管理辦法》,用於“山水工程”的獎補資金採取項目法分配,工程總投資10億元至20億元的項目獎補5億元;工程總投資20億元至50億元的項目獎補10億元;工程總投資50億元以上的項目獎補20億元。自2016年起,中央財政年均投入約100億元,用於支持符合條件的“山水工程”。2021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意見》,從規劃管控、產權激勵、資源利用、財稅支持、金融扶持等多方面充分釋放政策紅利。
  
  第三,出台系列標準,為工程實施提供技術指引。為提高生態保護修復整體性、系統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自然資源部組織編制“山水工程”技術標準體系總體架構“1+N”,指導各地遵循自然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和內在機理,綜合考慮自然生態要素的整體性、系統性和關聯性,針對受損、退化、服務功能下降的生態系統實施“山水工程”。其中“1”是2020年發布的帶有通則性質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指南(試行)》;“N”是針對“山水工程”不同環節的技術要求,包括實施方案編制規程、驗收規程、成效評估規範、技術導則、適應性管理規範等。
  
  “山水工程”對深入踐行生命共同體理念,全面推動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作發揮顯著作用。截至2021年底,前3批25個“山水工程”累計完成生態保護和修復面積約200萬公頃。其中,土地綜合整治面積約18萬公頃,礦山生態修復面積約5萬公頃,流域水環境治理面積約11萬公頃,污染與退化土地修復面積約29萬公頃,森林、草原植被恢復面積約22萬公頃,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面積約51萬公頃。
  
  “山水工程”要求統籌考慮自然地理單元的完整性、生態系統的關聯性、自然生態要素的綜合性,以區域或流域為單元統籌實施,取得明顯成效。寧夏賀蘭山東麓“山水工程”實施後生態廊道逐步接續聯通,出現了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蒙古扁桃,植物霸王當年生苗12株,主要野生動物岩羊、馬鹿等種群數量不斷增長,分別由2001年的1.6萬只、2000只增加到現在的5萬只、7000只。貴州烏蒙山區“山水工程”實施後威寧草海區域鳥類物種數量持續恢復,2020年共記錄鳥類246種,比2010年多18種,2022年在草海越冬的旗艦物種黑頸鶴已達1889只,占全球種群數量近五分之一。廣東粵北南嶺山區“山水工程”實施後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野生植物總數已上升到3890種,比原記錄(2617種)增加1273種,野生脊椎動物622種,比原記錄(443種)多179種,區內陸續發現並拍攝到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湖北長江三峽地區“山水工程”為促進長江珍稀瀕危水生物種數量恢復,建立了水中大熊貓——中華鱘自然保護區,有效保障了中華鱘洄游通道,江豚數量由2015年的2至3頭增加到約17頭。廣西左右江流域“山水工程”修建了白頭葉猴生態廊道,種植了構樹、榕樹、木棉等白頭葉猴喜食植物,引導猴群通過廊道遷移擴散,有效擴大采食範圍,促進猴群種群交流和繁育。吉林長白山保護開發區“山水工程”,3年時間徹底拆除小水電站12座,暢通了冷水魚洄游通道。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