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堅持把發展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http://www.CRNTT.com   2022-10-27 08:15:19


實體經濟是中國經濟的命脈所在。
  中評社北京10月27日電/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深刻把握國內外形勢變化和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的重大論斷,並在不同場合深入闡述關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回答了新時代如何發展實體經濟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體現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的戰略謀劃和工作安排,有力凝聚了全社會的共識,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這些重要論述,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同時又遭遇嚴峻複雜的國際環境,必須深入系統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論述,不斷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必須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
  
  經濟日報發表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成本調查中心主任、研究員黃漢權文章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定要有正確的戰略選擇,中國是個大國,必須發展實體經濟,不斷推進工業現代化、提高製造業水平,不能脫實向虛。當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全面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基,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實體經濟是中國經濟的命脈所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體經濟是大國的根基,經濟不能脫實向虛。要扭住實體經濟不放,繼續不懈奮鬥,扎扎實實攀登世界高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製造業增加值已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位,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些歷史性成就的取得,都是中國高度重視發展實體經濟的結果。反思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其根源在於美歐等西方國家經濟長期“去工業化”“脫實向虛”導致供需嚴重失衡。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西方國家紛紛推行“再工業化”戰略,著力振興實體經濟。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中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
  
  實體經濟是構築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經驗表明,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當前,中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中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
  
  實體經濟是中國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當前,中國面臨著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既有來自主要發達國家實施“再工業化”戰略推動製造業回流帶來的擠壓衝擊,也遇到一些新興經濟體依托低成本優勢吸引國際產業轉移對中國形成的追趕壓力。祗有把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做實做強做優,才能有效應對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擠壓,使中國在未來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權。
  
  實體經濟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的可靠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方面,實體經濟覆蓋了吃穿用住行、文教衛休閑娛樂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方方面面,能夠為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產品和服務,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實體經濟是吸納就業的蓄水池,對提高就業水平、促進共同富裕、維護社會穩定具有“定海神針”的作用。祗有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實現社會長治久安。
  
  堅定抓好實體經濟的信心和決心
  
  文章分析,當前,受國內外因素等叠加影響,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回顧中國實體經濟取得的重大成就,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充滿信心。
  
  經濟總量連上新台階,製造業規模穩居世界第一位。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複雜的國內外環境,中國始終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妥善處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係,高效統籌發展與安全,經濟保持健康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經濟總量由2012年的53.9萬億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萬億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2021年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達18.5%,穩居世界第二位。2021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12551美元,連續3年超過1萬美元。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2021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27.4%,占全球比重近30%,持續保持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地位。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明顯,2021年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7.5件,研發人員總量和專利合作條約國際專利申請量均居世界首位,全球創新指數排名躍升至第12位,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一些領域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由“跟跑”向“並跑”“領跑”轉變。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穩步提升,2021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5.4%,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實體經濟加快向綠色、低碳、循環方向發展,大氣、土壤、水污染治理成效顯著。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產業體系完備優勢彰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供給體系質量不斷提高。從產業結構看,2021年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為7.3%、39.4%和53.3%,服務業占據一半以上。鄉村產業振興和農業現代化扎實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新型經營主體健康發展,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傳統產業加快改造升級,先進製造業加速發展,製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不斷湧現,新發展動能不斷積蓄。服務業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高技術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逐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持續彰顯。
  
  區域產業布局不斷優化,先進製造業集群競爭力持續提升。隨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各區域基於比較優勢形成的分工協作不斷深化,區域產業布局持續優化。重點產業生產力布局調整取得顯著成效,鋼鐵、石化、煤炭等產業向更具發展條件和潛力的優勢地區集中集聚,形成集約高效、鏈群協同的生產空間,產業集約化和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區域經濟發展的協同性和整體性提升。產業梯度轉移加快,一批高水平承接產業轉移區域板塊崛起,產業轉移規模和能級不斷提高,在中西部地區發展中的引擎作用更加凸顯。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態勢良好,集群的創新能力和配套功能不斷增強,上中下游產業鏈共生發展、融合滲透的分工合作網絡和產業組織形態不斷優化,一批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逐步形成,影響力和競爭力持續提升。
  
  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推進,有力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一系列高水平對外開放新舉措深入推進,國內規則加快與國際接軌,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全面實施,外商投資准入限制措施大幅減少,外商直接投資領域不斷拓展、質量穩步提高,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進展順利,共建“一帶一路”不斷走深走實,《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實施成效顯著,開放型經濟發展邁向新高度。中國連續13年穩居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出口國地位,是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處於重要樞紐地位。這既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打下堅實基礎,也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作出重要貢獻。
  
  實體經濟發展面臨新機遇新挑戰
  
  文章認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國內外發展條件發生深刻變化,要正確把握中國發展實體經濟的有利條件和面臨的機遇挑戰,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認清有利條件與機遇。
  
  一是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處在實現重大突破的歷史關口,大數據、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技術相互滲透、交叉融合、加速迭代,關鍵共性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從“點狀突破”到“鏈式創新”,催生了一批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重塑全球產業形態、產業結構、產業組織方式,重塑世界經濟地理和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有利於中國在新領域新賽道重塑產業國際競爭新優勢,為中國對未來產業前瞻布局、在新興產業領域搶占先機、在傳統產業領域實現趕超提供了戰略機遇。
  
  二是要素供給和設施支撐能力顯著增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之道,唯在得人。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人,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8年,勞動力素質不斷提升。科技投入能力明顯增強,2021年中國研發經費支出2.79萬億元,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二位,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居世界首位,產業鏈和創新鏈協同聯動的創新平台體系初步形成。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交通、能源、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網絡體系逐步完善,互聯網、5G、充電樁等新型基礎設施全球領先。
  
  三是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逐步釋放。中國擁有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明顯。市場主體總量超1.6億戶,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充分展現出中國經濟強大韌性和巨大回旋餘地。
  
  正視困難與挑戰。
  
  一是外部發展環境錯綜複雜。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國際形勢錯綜複雜,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增加。同時,全球貿易摩擦增多,投資保護主義抬頭,嚴重干擾世界經濟正常運行。這些都不利於中國有效利用外部資源和國際市場,不利於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
  
  二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塑。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分工合作出現收縮趨勢,供應鏈安全穩定運行受到嚴重衝擊,暴露出脆弱性和風險性。在此背景下,各國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布局邏輯和發展模式進行反思,產業鏈安全性和供應鏈彈性受到更多關注,本土化、近岸化、區域化、多元化成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的新趨勢,對中國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帶來較大挑戰。
  
  三是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壓力加大。中國經濟總量雖然穩居世界第二位,但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經濟發展不少領域大而不強、大而不優。中國基礎研究能力較弱,科技創新質量有待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產業鏈、價值鏈整體仍處於全球中低端水平。產業結構不夠優化,高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偏小、牽引帶動能力不夠強,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面臨較大成本壓力和資金、人才、技術等瓶頸制約。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