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http://www.CRNTT.com   2022-12-12 08:57:10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中評社北京12月12日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決心,為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中國經濟發展行穩致遠,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人民日報發表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文章表示,經濟發展是質和量的有機統一。質通常是指經濟發展的結構、效益,量通常是指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質的提升為量的增長提供持續動力,量的增長為質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礎,二者相輔相成。從中長期看,經濟沒有“質”就不會有“量”,離開了“量”也談不上“質”,量變積累形成質變。辯證認識、科學統籌經濟發展質和量的關係,是我們黨領導經濟工作的重要經驗。多年來,在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確定經濟增長目標時,都把提高質量作為前提。例如,1991年制定的“八五”計劃綱要提出,在大力提高經濟效益和優化經濟結構的基礎上,使國民生產總值到20世紀末比1980年翻兩番。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減少排放的基礎上,保持8%左右的經濟增長速度。但在實踐中,也曾出現忽視經濟發展的質量結構效益,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甚至單純以國內生產總值論英雄的偏向,導致結構扭曲、環境污染和安全生產事故等問題,積累風險隱患,教訓十分深刻。傳統發展模式難以持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在質和量上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強調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10年來,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台階。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步,2012年至2021年全社會研發投入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由1.91%提高到2.44%,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由第三十四位上升到第十一位(2022年)。中國城鎮化率由53.1%上升到64.7%。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88∶1降至2.5∶1,人均預期壽命由74.8歲(2010年)提高到78.2歲,中等收入群體比重逐步擴大。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實現歷史性轉折,霧霾天氣和黑臭水體越來越少,藍天白雲、綠水青山越來越多。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4.4萬億元,占全球經濟比重由2012年的11.3%上升到18.5%,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得到鞏固提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6300美元增加到1.25萬美元,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商品出口占國際市場份額由11%提高到15%,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得到增強,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中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歷史性地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當前,中國已經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新的發展階段、新的使命任務和新的發展環境對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提出了更高、更為緊迫的要求。新時代的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低水平重復建設和單純數量擴張沒有出路,祗有以質取勝、不斷塑造新的競爭優勢,才能支撐長期持續健康發展。要認識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達到國際公認的發展水平標準,比如目前中等發達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2萬美元以上,中國與發達國家在許多經濟和民生指標方面仍有較大差距。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在持續實現經濟質的有效提升的同時,持續實現經濟量的合理增長,不斷做大做強中國經濟,鞏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

  全面把握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豐富內涵

  文章指出,把經濟發展的質和量有機統一起來,實現協同並進,關鍵在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握內涵、扎實工作,通過質的有效提升引領量的合理增長,通過量的合理增長支撐質的有效提升,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一)推動創新成為發展的第一動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世情國情發生深刻變化,堅持創新發展是我們應對發展環境變化、增強發展動力、把握發展主動權的根本之策。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形成更多非對稱競爭優勢。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發揮科技型骨幹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於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落實好“揭榜掛帥”等機制,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更加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二)推動協調成為發展的內生特點,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協調發展蘊含著高質量發展的巨大潛能。要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使廣大人民享受高品質生活。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拓展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要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認真落實國土空間規劃,推動各地區根據各自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推動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呈現新氣象,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走深走實,不斷提高中國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

  (三)推動綠色成為發展的普遍形態,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不僅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還能夠積聚新的發展動能。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範風險的原則,立足富煤貧油少氣的基本國情,堅持先立後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完善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系。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