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更加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
http://www.CRNTT.com   2023-06-02 08:44:12


  中評社北京6月2日電/就業是民生之本,一頭連著萬家燈火,一頭系著經濟大局。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關係民生福祉、經濟發展和國家未來。今年,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將達1158萬人,創歷史新高。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本期邀請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賴德勝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抓住穩就業的重中之重
  
  如何理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性?國家出台了哪些政策穩定和擴大青年人就業?
  
  賴德勝:高校畢業生就業是穩就業的重中之重。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好的就業會帶來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等。每一個高校畢業生都是家庭的希望,承載著家庭的夢想和榮光。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對於增進家庭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具有基礎性作用。
  
  高校畢業生就業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決定創新的因素有很多,人力資本發揮著關鍵作用。高校畢業生作為人力資本較高的群體,是創新的重要力量。在某種意義上,每年增加數以千萬計的高校畢業生,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底氣所在。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發生新變化。畢業生人數不斷創新高,今年將達到創紀錄的1158萬人,而2023年需要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達1662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人群在其中占比較大。現在高校畢業生大部分是“00後”,其就業期望與父輩有很大不同,對就業崗位有更加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自20世紀末高等教育大規模擴招以來,我國高校畢業生專業結構發生變化,突出表現為理工農醫類專業畢業生占比大幅下降,從擴招之初的67%左右下降到目前的47%左右,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畢業生占比則大幅提高。同時,高校畢業生性別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實現了教育性別差距逆轉,女性占比超過男性。近幾年由於新冠疫情、國際經貿環境變化等原因,經濟增長面臨多重壓力,有些企業推遲或減少招聘,或者由於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企業招聘結構發生變化。由於供需兩端都發生變化,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日益增大。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4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較3月下降0.1個百分點,但16歲至24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達20.4%,較3月提高0.8個百分點,創2018年有該統計數據以來的新高。
  
  較高失業率意味著較大的就業壓力,如果失業持續時間較長,將導致諸多社會問題。對此,黨中央高度重視,有關部門出台了一系列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政策措施。
  
  多渠道拓寬就業崗位供給。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經濟發展是根本,各行業各部門開拓更多崗位是前提。國家不斷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提升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崗位的能力。2022年5月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支持中小微企業更多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對招用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並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中小微企業,給予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穩定擴大國有企業招聘規模,指導企業規範發布招聘信息,推進公開招聘;拓寬基層就業空間,社區專職工作崗位出現空缺要優先招用或拿出一定數量的崗位專門招用高校畢業生;支持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按規定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稅費減免、社會保險補貼等。
  
  多手段提升就業服務質量。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供需信息的匹配效率,國家有關部委通過“線下+線上”的方式,不間斷組織企業招聘活動。人社部實施“職引未來”系列招聘行動,開展百日千萬網絡招聘專項行動、大中城市聯合招聘等專項活動,做到月月有招聘、周周有專場。今年4月,工信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開展2023年全國中小企業網上百日招聘高校畢業生活動的通知》,提出活動期間,有關部門協調組織開展線下入校招聘、線上直播帶崗等活動,各級中小企業主管部門組織中小企業參與招聘活動。高校作為培養單位,積極開展就業創業教育,加強就業創業服務和指導,增強畢業生就業搜尋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為畢業生實現從學校到工作的轉換提供各種支持。
  
  多途徑優化求職就業手續。《通知》指出,穩妥有序推動取消就業報到證,從2023年起不再發放《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畢業生就業報到證》和《全國畢業研究生就業報到證》,取消就業報到證補辦、改派手續,不再將就業報到證作為辦理高校畢業生招聘錄用、落戶、檔案接收轉遞等手續的必需材料;推進體檢結果互認,對基本健康體檢項目,高校畢業生近6個月內已在合規醫療機構進行體檢的,用人單位原則上不得要求重復體檢等。
  
  多方面加強對困難畢業生就業幫扶。把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以及有殘疾的、較長時間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作為重點幫扶對象。教育部指導各地高校建立就業困難畢業生群體幫扶工作台賬,並至少為每一名就業困難群體畢業生精準推送3個以上崗位,力爭幫助他們盡早實現就業。困難群體中殘疾高校畢業生是特殊困難群體,2022年發布的《促進殘疾人就業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提出,要實施殘疾人大學生就業幫扶行動,建立“一人一策”就業服務台賬,開展“一對一”精準服務。
  
  畢業生就業創業呈現新特點
  
  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呈現出怎樣的特徵和變化趨勢?
  
  岳昌君(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研究中心主任):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持續增加,2022年首次超過1000萬人,達到1076萬人,2023年將達到1158萬人,供給規模再次刷新歷史新高。分析北京大學開展的“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數據,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呈現如下發展變化趨勢。
  
  從高校畢業生去向落實情況看,市場需求變化和政策調節的影響顯著。2021年就業難度繼續增加,總體落實率比疫情前的2019年降低3.7個百分點。其中單位就業比例不足三分之一,比2019年降低5.3個百分點。高等教育人才“蓄水池”作用顯著,擴招政策使得升學比例比2019年提高了4個百分點。“二戰考研”比例自2013年持續增加,由2013年的2.0%上升至2021年的5.3%。“慢就業”現象凸顯,“其他暫不就業”比例自2015年持續增加,由2015年的1.3%上升至2021年的2.6%。
  
  從客觀收入反映的就業質量看,學歷對起薪的影響顯著,教育的個人收益仍較可觀。2021年,博士、碩士、本科、專科的月起薪算數平均值分別為14823元、10113元、5825元、3910元,中位數分別為15000元、9000元、5000元、3500元。從主觀滿意度反映的就業質量看,就業總體滿意度較高。近八成畢業生對自己找到的工作感到“滿意”或“非常滿意”,但相比2019年下降了5個百分點。
  
  從就業分布看,非均衡化的特點顯著。大中城市是畢業生的主要去向,2021年的比例為82.1%;教育、製造、IT、金融、科技成為最主要的行業選擇,合計占比為58.6%;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吸納了60.2%的畢業生;技術類崗位一枝獨秀,比例為44.6%,其次是辦事人員、管理、服務崗位,比例分別為16.3%、11.6%和9.9%。
  
  從學用結合情況看,學歷匹配程度較高。2021年適度教育比例為73.7%,與2019年相比基本穩定;“學非所用”的現象增加,2021年專業對口的比例為60.5%,與2019年相比下降了約10個百分點。
  
  從求職意願看,基礎因素的影響大。畢業生更加看重發展前景、經濟因素和工作穩定,從排序上看,2021年發展前景、福利待遇、經濟收入和工作穩定位居前4位。
  
  從求職渠道看,學校的優勢明顯。2021年一半畢業生通過學校找到工作,儘管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但真正通過網絡招聘找到工作的畢業生比例不足兩成。此外,企業和親朋好友的作用也不可忽視。
  
  從用人單位需求看,工作能力、實習經歷、求職技巧等與就業直接相關的因素最重要,學歷、學校名氣、學習成績、專業等與高等教育直接相關因素的重要性居中,2021年,學歷的重要性上升明顯。
  
  高校畢業生創業情況有以下特點。一是在歷次調查中,應屆畢業生創業比例一直較低,畢業即創業是少數有創業精神、創業能力和創業條件畢業生的事情。二是創業群體較優秀,從能力增值和學習時長看,創業群體均排第2位,僅次於出國出境畢業生。三是創業教育課程的參與率不高,2021年略高於四成,“雙一流”高校的參與率最低。四是創業教育課程質量較好,97.2%的學生認為有幫助,53.9%的學生認為幫助很大和幫助較大。五是創業知識需求主要表現在對創業風險和創業機會的瞭解。六是影響自主創業的主要障礙為社會關係和創業資金。七是創業者家庭背景主要為中小城市、父母具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家庭。
  
  分析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增長率自2007年14.2%的高位總體下行至2022年3.0%。第二,產業結構調整緩慢,部分畢業生很難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第三,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城市差異、城鄉差異、居民收入差異等較大。地區差異既表現為東西差異,又表現為南北差異,從2011年至2021年分地區的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增量來看,東部地區比例超過六成,前6位省(區、市)均來自南方地區。第四,高等教育供給與經濟發展需求不匹配。從院校提供的學習條件和機會看,與專業和就業相關的指標評分較差,學生評價最低的4項分別是校外實習機會、跨學科學習、專業轉換機會、就業指導。從學生能力的增值情況看,在經濟全球化、數字化、創新化等市場需求大的指標上供給不足,知識導向應該轉為能力導向。在34項指標中,得分最低的6項依次為:財經素養能力、外語能力、對複雜的社會組織和技術系統的瞭解、國際視野、計算機能力、創新能力。第五,高校畢業生供給數量持續增加的同時,供給質量有待提高。第六,畢業生的就業觀念需轉變,非標準就業或靈活就業成為大勢所趨。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