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深刻認識中華文明統一性和包容性
http://www.CRNTT.com   2023-06-07 16:57:53


  中評社北京6月7日電/據中國社會科學網報導,6月2日,我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並作為代表作了發言。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內涵十分豐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闡述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即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裡重點談談我對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和“包容性”的認識。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 

  第一,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中華民族具有統一的共有精神家園。在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各民族通過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形成了水乳交融的統一文化空間,各民族文化相互嵌入、融為一體。其重要基礎就是中華文明的文化認同。中華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是建立在文化認同基礎上的。因此,不斷增強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的重要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在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中華文明曾遭遇很多重大挫折,但中華民族融為一體的狀態並沒有改變,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也沒有毀滅,靠的是中華文明具有的高度文化認同,靠的是中華文明具有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

  第二,中華文明具有共同信念。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是建立在“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基礎上的。“國土不可分”就是要維護中華民族共同的家園——我們共同生活的疆域和空間,偉大祖國是中國各民族共同創造的美好家園,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筆極其珍貴的遺產和財富。一切想分裂“國土”、割裂我們共同家園的行為都是逆潮流而動,都是違背祖訓,都是必須要加以遏制的。“國家不可亂”就是要維護國家安定繁榮的局面。在中國歷史進程中,曾不止一次呈現過國家亂局、出現過政權割據和戰亂,但統一穩定的國家始終是歷史主流。一切想搞亂國家的行為,都會遭到全體中國人民的譴責。“民族不可散”就是要維護我國民族大團結的局面,因為我國在歷史上就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進程中,我國逐步塑造出多元一體的基本格局。一切搞民族分裂的行徑,都會遭到全體中國人民的反對和譴責,民族團結是福,搞民族分裂是禍。“文明不可斷”就是要保持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保持其連續性的文明。這就決定了我國在當下與未來的發展進程中也必須循著中華文明歷史的足跡和軌道行進,不可能進行文明的“換軌”和“改道”,必須走中國自己的文明之路。從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來觀察中國,既能夠正確理解古代中國,還能深刻理解現代中國,更能敏銳理解未來中國。

  第三,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的論述,高屋建瓴,將維護國家統一上升為中華文明特性的高度。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就對國家統一問題有過極其重要的闡述,即“我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容忍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一切分裂祖國的活動都必將遭到全體中國人堅決反對。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圖謀。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

  第四,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的論述,極其鮮明地指明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的極端重要性,這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中國五千多年文明史表明,我國各民族經過交往交流交融,逐漸形成了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這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統一的中國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載體,各民族的命運都與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息息相關,而一個堅強的統一的國家會最大程度地維護中國各民族的利益,最大程度地滿足各民族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第一,這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民族形成了“多元一體”格局。“多元一體”格局是通過中國各民族持續不斷的交往交流交融而促成並長期保持的。中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華文明包容性的生動體現,也是中華文明融為一體的基本途徑和方式。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中,推動和促進我國各民族進行廣泛而持久的交往交流交融,這是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方式,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路徑,是實現民族大團結的有效途徑。從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視角看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需要正確處理中華民族意識與各民族意識的關係,引導我國各民族始終把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識要服從和服務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在實現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整體利益進程中,要實現好各民族具體利益。衹有這樣,才能不斷拓展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的渠道和途徑。

  第二,這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在中國歷史上,我國逐步形成了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局面。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而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是從國外陸續傳入的。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親和力和凝聚力,更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實現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的和睦共存,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56個民族和多宗教的國家十分重要;保持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對國家長治久安彌足珍貴。

  第三,這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情懷。中華文明不斷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因為衹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事實上,中華文明是不斷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橫貫東西的古代絲綢之路給中華文明與其他歐亞文明的交流提供了載體,中華文明不斷與其他文明保持相互交流的狀態。而源自中國本土的儒家思想,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