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國企應更好發揮基礎設施建設主力軍作用
http://www.CRNTT.com   2023-06-25 09:16:42


  中評社北京6月25日電/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立了2023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即“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擴大內需的有效途徑,國有企業聚焦重點領域,圍繞補短板、調結構、增後勁擴大有效投資,通過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為經濟“穩增長”夯基聚力、牽引賦能,助力擴大內需戰略走深走實。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經濟參考報發表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胡遲、劉金逗文章表示,世界銀行和全球減災與恢復基金發布的報告顯示,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投資建設更具韌性的基礎設施,其平均淨收益可達4.2萬億美元,相當於每一美元投資收益四美元。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2年基礎設施、製造業投資分別增長9.4%、9.1%,帶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1%,一定程度彌補了消費收縮缺口。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既能讓企業的生產活動更加活躍,又能促進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增長。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能夠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促進內需規模實現新突破,從而激發經濟活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強化統一大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物流基礎設施網絡、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區域基礎設施建設,能夠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生產要素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流動交融,有效提高市場運行和流通效率,形成高效規範、公平競爭的全國統一大市場。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穩投資、擴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也是促升級、優結構、提高發展質量的重要環節。基礎設施建設所帶來的投資會增加高質量供給,最終帶動消費的持續增長,推動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實現良性循環。對於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國有企業是基礎設施建設的主力軍

  文章介紹,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國資央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面對中國當前經濟發展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和不確定性,國有企業應當充分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和戰略支撐作用,積極促進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在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上勇挑大梁。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穩定器”和“壓艙石”,積極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錨定堵點和短板,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進一步釋放投資潛力、擴大內需,促進產業的現代化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中國在重大科技設施、水利工程、交通樞紐、信息基礎設施、國家戰略儲備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世界領先的成果。基礎設施整體水平實現跨越式提升,國有企業在其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一是加速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中交集團累計建成高速公路超過1.5萬公里,高速鐵路超過1000公里,軌道交通超過500公里,萬噸級及以上港口泊位超過500個,特長隧道超過100座。截至2021年末,中國中鐵共參與修建了全國55%的鐵路、69%的高速鐵路、15%的高速公路、82%的城市軌道工程、2.27萬公里的大橋和2.04萬公里的長大隧道。

  二是積極布局新型基礎設施。近70家中央企業超過700戶子企業在新基建領域加大布局,“十四五”期間規劃投資項目1300多個,總投資超過10萬億。中國鐵塔全力支撐網絡強國、5G新基建戰略落地,截至2022年6月底已累計投資2638億元,支撐行業建設塔類基站項目超過348萬個。中國廣核集團加快布局多功能模塊化小堆、第四代先進堆等創新示範工程,加快建設南方原子能中心、長三角新興產業創新中心等兩大區域創新中心,打造科技創新高地。此外,地方國有企業同樣加快發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三是不斷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國有企業聚焦自立自強,全面增強創新活力,以技術上的改革創新引領基礎設施建設高質量發展。中國電科旗下中國網安聯合中國華電攻關的新能源安全保障系統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保利集團所屬保利華信的成員企業上海諾基亞貝爾,完成太赫茲通信和通感一體化測試驗證,將推動6G時代沉浸式XR、全息呈現等元宇宙應用。

  基礎設施建設是一項系統複雜的工程,涉及範圍廣,覆蓋行業多,當前國有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建設仍面臨一些問題。

  一是資金問題。推動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基建建設前期投入大、資金回收慢,投資不確定性風險較大,一些地區進行基建所需要的市場化融資可能存在較大的困難。此外,近年來中國財政“緊平衡”狀況比較突出。融資渠道單一以及財政資金來源穩定性不足,使得地方國有企業面臨融資困難、債券違約等問題,制約了國有企業進一步參與基礎設施建設。

  二是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平衡問題。由於基礎設施初始投資額巨大、投資回收期長、投資收益少,有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平台公司承擔的政府公益性項目盈利水平不高,一些國有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甚至出現虧損。國有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具有盈利性的經濟目標,如何平衡好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需要國有企業找到兼顧市場性與公益性的方法。

  三是組織問題。當前,多種因素制約國有企業之間、國有企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之間的合作。利益分配不均衡、資源與環境成本承擔不對等、中央企業與地方國有企業目標不一致、國家政策的變化等原因對央地合作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造成困難。對深入合作的疑慮、對地位和作用的認知定位不準確等因素,也影響著國有企業和其他所有制企業之間的合作。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