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
http://www.CRNTT.com   2023-07-19 08:43:00


  中評社北京7月19日電/民以食為天。隨著生活水平提升,中國居民的食物消費需求不斷升級,食物需求更加強調多元化、營養化。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為踐行大食物觀,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專門對“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作了具體部署。但踐行大食物觀,還面臨諸多挑戰,支撐大食物觀發展的制度、技術、市場和投資等條件還有待創新。
  
  經濟日報北京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黃季焜文章表示,大食物觀是建立在糧食安全基礎之上的。2022年,人均糧食產量達到486公斤,加上糧食進口,為中國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奠定了基礎。
  
  在人多地少的國情下,為了更好地滿足人們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中國需要樹立大食物觀。首先,中國是人口大國,必須實現口糧絕對安全、穀物基本自給和總體食物供給安全可控的目標。其次,中國高度依賴農區耕地難以在長期永續發展下保障國家糧食與食物安全,但中國幅員遼闊,廣闊的陸地和海域能夠為國民生產豐富的食物。再次,中國有多樣化飲食文化與傳統,食物消費觀已進入了更加關注營養、健康和環保的新階段。最後,中國是開放和負責任的大國,隨著國際貿易環境和風險治理能力不斷提升,貿易能為保障食物安全和永續發展提供更大空間。
  
  文章指出,食物安全是關係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問題,要樹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五大食物觀”。一是要樹立基於食物消費趨向多樣化的大食物安全觀。在保障口糧絕對安全基礎上,加快蔬菜、水果、畜產品、水產品等高值農業的發展,滿足國民豐富多樣的食物消費需求。二是要樹立基於整個國土資源的大資源利用觀。農業發展要從過去重點關注農區耕地向整個國土資源的方向轉型,向耕地、草地、林地、湖泊和海洋要食物,多途徑開發食物生產資源。三是要樹立基於資源永續利用和生態保護的大綠色發展觀。通過綠色高質量發展,實現資源永續利用與生態環境改善,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四是要樹立基於安全、營養、健康和環保的大食物消費觀。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同時,食物系統轉型的最終目的是要保障每個公民的健康和幸福。五是要樹立基於全球資源與市場的大食物市場觀。充分利用國際貿易助力中國農業永續發展和食物系統轉型。
  
  文章稱,根據食物來源不同,中國形成五大食物生產系統,包括農區食物生產系統、草地食物生產系統、林地食物生產系統、江河湖海食物生產系統和微生物與人造食物生產系統。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必須建立與各食物系統相適應的政策支持體系。衹有這樣,才能實現農區耕地農業宜糧則糧、宜經則經與水土永續利用,陸地水面宜漁則漁與養捕永續,海洋漁業宜養則養、宜捕則撈與永續發展,林區宜林則林、林經結合和生態永續,同時加快開發豐富多樣的微生物與人造食物。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走創新之路,尤其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市場創新和投資創新;生物、數字、裝備和生態等技術創新無疑將決定踐行大食物觀的發展進程,而其他領域的創新也將為發展保駕護航。
  
  文章強調,食物系統轉型不僅是中國也是全球關注的最重要發展議題之一,追求的是為人類提供更充足、營養、健康的食物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雙重目標。中國是人多地少的人口大國,依靠農區耕地的農業來實現食物系統轉型雙重目標將極其艱巨。同時,中國幅員遼闊、食物消費多樣化,通過樹立與踐行大食物觀,有條件、有能力實現食物系統轉型的雙重目標。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