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激發農村消費更大活力
http://www.CRNTT.com   2023-08-07 09:22:23


   
  打通縣域商業體系消費脈絡
  
  建設縣域商業體系是促進農村消費的必然選擇,我國縣域商業體系建設進展如何?
  
  漆雲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縣域商業體系為我國超7億縣域常住群眾的生產生活和就業提供服務,是城鄉商品、服務和生產要素流通的主要渠道和載體。加快建設高效暢通的縣域商業體系,對促進農民增收、提升農民消費能力、擴大農村消費意義重大。
  
  為加快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2021年,商務部等17部門發布《關於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促進農村消費的意見》,明確“十四五”時期,組織實施“縣域商業建設行動”,建立完善縣域統籌,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重點、村為基礎的農村商業體系。2022年,商務部會同相關部門組織實施“縣域商業建設行動”。中央和地方商務主管部門會同相關部門,以渠道下沉為主線,以縣鄉村商業網絡體系和農村物流配送“三點一線”為重點,加快補齊農村商業基礎設施短板,積極創新,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促進農村消費,目前已取得初步進展。
  
  一是補短板,縣域商業設施升級改造加速。針對縣域商業基礎設施發展滯後的情況,重點在人口相對聚集的鄉鎮,以數字賦能,升級改造了一批商業設施。商務部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改造縣城綜合商貿服務中心983個,在盡量保留農村趕集特色基礎上,改造升級“鄉鎮大集”和商貿中心3941個,升級改造農批、農貿市場890家。二是強物流,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提速。為更好發揮縣城和鄉鎮物流樞紐作用,建設改造了一批縣級物流配送中心和鄉鎮快遞物流站點,物流配送不斷提速。2022年,全國建設縣級物流配送中心506個,鄉鎮物流站點650個,超三分之一的縣實現快遞當日從縣城送達村鎮。三是賦動能,直播電商發展迅速。為擴大農村電子商務覆蓋面、提升農村電商應用水平、賦能創新農產品電商銷售機制和模式、提高農產品電商銷售比例,深入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成效顯著。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農村網商(網店)達1730.3萬家,同比增長6.2%,其中直播電商573.2萬家,占比為33.1%。
  
  各地在完善商業體系、促進農村消費方面,探索出一些成功經驗和做法,可在更大範圍內推廣復制。
  
  大力發展農村電商,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提升農民消費潛力。從各地實踐看,在各級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農村電商的迅速發展對帶動農民就業、促進農民增收作用十分明顯。浙江省永嘉縣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萬村工程”,開展“春暖甌越•溫享生活”、E嘉人全民直播節、永嘉超級產地節等多項線上活動,推廣“電子商務+農特產品+直播”新商業模式,極大帶動了當地農民就業和收入增長。江蘇省為促進農村電商發展,更好發揮縣域電商產業的示範帶動效應,2022年確定了首批包括南京高淳固城湖螃蟹產業集聚區、無錫惠山區陽山鎮電商產業集聚區在內的十大縣域電商產業集聚區,助力當地特色農產品產業形成規模效應。
  
  改造和創新消費場景,提升農民消費品質。山東省緊扣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特色,2023年春節期間啟動“黃河大集”,對省內大集資源進行整合,全省沿黃9市25區縣結合本地資源特色,把傳統鄉村大集與直播帶貨、惠民演出、文化體驗等結合,助推更多山東好品走進“黃河大集”,將大集打造成鄉村消費升級的窗口,對提升和豐富鄉村群眾生活、促進農村消費效果顯著。
  
  暢通物流配送,打通農村消費供應鏈。鄉村物流配送水平是農產品上行和工業品下行是否暢通的關鍵。重慶市永川區“三級物流配送高速路”模式對暢通物流取得了良好效果。永川區通過郵政網點不斷下沉,創新構建“雙向互通、多網融合”的農村物流服務體系,實現“區縣有中心、鄉村有站點、村村通快遞”的配送服務模式,並與多家快遞公司達成“郵快合作戰略”,補齊農產品供應端“最初一公里”短板,連接商品消費端“最後一公里”需求,架起三級物流“高速路”。數據顯示,永川區縣級物流配送中心覆蓋率、村級便利店覆蓋率、“快遞進村”覆蓋率均達100%,累計優化商貿場所營業面積4.5萬平方米,群眾滿意度95%以上。
  
  推動農村消費擴容升級
  
  進一步擴大農村消費,應從哪些方面著力?
  
  呂建軍(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當前,鄉鎮和村兩級消費市場占我國消費市場總體的38%,有巨大的消費潛力,但仍有一些因素制約我國農村消費的擴容升級,亟需解決。
  
  農村居民收入有待提高。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逐步縮小,但農民收入水平總體還不夠高,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仍然較大。農村地區產業基礎薄弱,二、三產業占比低,雖然鄉村振興戰略促進了鄉村旅遊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但農村地區的產業發展水平整體仍然不高,農村居民收入主要來源仍然為農業生產和經營性收入。
  
  農村消費環境有待優化。農村地區商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實體零售店商品種類不夠豐富,消費者選擇相對較少。農村市場售後服務不夠規範,存在售後難的情況,消費者售後維權時間、費用成本較高。同時,農村消費市場管理水平相對落後,“三無”、山寨產品仍然可見。
  
  農村居民消費觀念有待進一步轉變。長期的自然經濟以及農業的弱質性,使農村居民形成了求穩求儉的消費觀念,當前大部分農村居民還存在“惜購”現象,對品牌、服務、體驗重視不足,對於一些新興的生活方式和產業的認知也有待提升。
  
  進一步擴大農村消費,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不斷努力提高農民收入。收入是消費的基礎,農村消費潛力釋放的基本前提是要保證農民收入持續穩步增長,穩定農民未來收入預期。要讓農民增收致富,就要不斷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尤其是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鄉村製造業和農產品加工業企業是鄉村就業的重要渠道,要進一步提供政策支持,鼓勵其為農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如旅遊觀光業、文化產業等,提高農民對農產品生產全鏈條的參與度,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同時,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穩崗拓崗,促進農民務工,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參與到農畜產品種植養殖、電子商務等領域創業,為農村富餘勞動力開展知識、技能培訓,提高其綜合能力。
  
  二是積極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加強農村地區商業基礎設施建設,引進連鎖品牌,提升購物的便利性和舒適度。繼續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健全農村地區商貿服務網絡,提升和優化商品供給水平,推動本地產品與本地市場的有效對接。規範農村消費市場秩序,加強市場監管,加大對假冒偽劣、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督促商業企業完善和規範售後服務,方便消費者進行退換貨等。引導農村消費者提高維權意識,尤其要重視保障農村老年消費者權益,不斷優化農村消費環境。
  
  三是繼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相較於城鎮居民,農村居民養老就醫等社會保障還不夠完善,造成農村消費者不敢花錢,消費潛力得不到充分釋放。因此,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醫療救助、慈善救助等保障措施,幫助農村居民樹立合理儲蓄、適度消費的消費觀念,提升其對交通通信、醫療保障、教育培訓、文化娛樂、綠色環保等更高層次的消費追求。

  來源:經濟日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