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著力增強政府投資對全社會投資的帶動作用
http://www.CRNTT.com   2023-08-31 08:22:49


 
  中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實現歷史性跨越

  文章分析,中國能夠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持續大規模的投資建設活動有著密切關聯。根據2003年至2019年基礎設施投資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數據,基礎設施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四分之一強,平均比重達26.4%。2022年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約58萬億元,按此比重推算,當年基礎設施投資額約15.3萬億元,規模超過房地產投資額(13.3萬億元)。

  需要注意的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總體是補課型,基本特徵是項目建設跟著最緊迫需要走。在財政分灶吃飯的模式下,各地方、各城市在推進項目建設過程中基本是各自為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體系的協調性、均衡性、可持續性等都存在明顯短板和弱項。面向第二個百年,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對照,從現在開始的基礎設施投資重點要從解決“有沒有”向解決“好不好”轉變。要在高標準保障未來現代化城鄉體系、產業體系、生態環保體系、國防安全體系、人口分布體系等方面,全面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為此,必須基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科學規劃好建設藍圖,盡快開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體系高標準系統建設的偉大工程,並久久為功地堅持下去。據此估算,當前和未來的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將明顯擴大,對企業和全社會投資的帶動作用將顯著增強。

  著力增強政府投資對全社會投資的帶動作用

  文章強調,當前,在收入和預期等綜合因素制約下,企業、居民的投資消費活動有待進一步活躍,必須盡快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強有力帶動需求恢復。值得注意的是,反映政府投資的基礎設施投資,今年以來其增速也呈現下降態勢,累計同比增長率從1至2月的9%,降到1至7月的6.8%。這表明去年開始啟動的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戰略工程,其推進過程仍存在短板和障礙。

  針對需求側面臨的嚴峻形勢,必須採取果斷措施,顯著加大政府基礎設施投資力度。

  第一,進一步加大規劃工作力度。既往的基礎設施投資主要是緊迫需求引導,現在的基礎設施投資需要轉向規劃引導。要圍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統籌安排,科學規劃好國土空間布局,城鄉布局,產業布局,生態環保布局和人口布局等各個方面的規劃,據此做好網絡型基礎設施,支持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各類基礎設施,高標準農田相關的基礎設施等各類基礎設施體系、公共服務設施體系的規劃。規劃要特別注重前瞻性,注重長遠的國際領先性。依靠規劃工作的支持,顯著增加重大建設項目儲備,支持基礎設施投資建設規模明顯擴大。

  第二,進一步加強建設資金的保障力度。去年以來,圍繞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確定了資金跟著項目走的原則,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政策性金融等多種舉措,有效支持了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資金。同時也要看到,專項債屬財政資本賬戶下發債,對基建項目的投資回報率有較強要求,缺少中近期投資回報的項目,難以獲得相應財政資金支持。當前地方財政普遍比較困難,也在較大程度上制約了其籌集資金的能力。要著力解決這些資金制約問題,可考慮較大規模發行一般債,包括特別國債,有效增加事關全局和長遠利益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所需資金。對地方財政實行兩本賬,基礎設施投資所需資金單獨列收列支,防止地方財政困難影響基建項目籌資能力。

  第三,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評價體系。基於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目標的認知,要針對不同項目確定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當前效益、長遠效益等多個方面評價指標的合理組合比例,準確評價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投資效果。要特別重視項目建設進程的階段性評價,使每一個階段的建設工作都能夠得到合理準確評定。要突出工程建設的質量標準,突出好不好的時代要求。要結合建築業運行機制改革,通過總設計師負總責等方式,不斷完善項目建設的責任約束。

  要盡快抓好相關工作的落實,全面加快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步伐,顯著擴大基礎設施投資規模,顯著增加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給企業的訂單數量,進而帶動企業生產和投資加快恢復,使就業和居民收入形勢逐步好轉,使需求收縮盡快轉向需求回暖,最終實現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