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嘴替”可以代替表達但不能代替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24-01-22 12:04:49


  中評社北京1月22日電/網評:“互聯網嘴替”可以代替表達但不能代替思考

來源:紅網  作者:梁宇飛

  “怎樣高情商回復領導”“你說出了我一直不敢說的”“會說就多說點”……如今在互聯網上,發言犀利,風格鮮明的“互聯網嘴替”受到不少網友的追捧。上周,中國青年報選取一些青年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超半成的受訪者認為“互聯網嘴替”迎合了部分人追求“爽”的心態。(據1月20日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消息)

  “互聯網嘴替”用以形容那些能夠幫助大家說出心里話,直接流暢表達出相應觀點的網友。在面對網絡上層出不窮的事件,難以確定自己的角度和立場時;在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棘手問題和生活壓力時;尋找一個“嘴替”似乎能夠解決我們的“表達困難症”,抒發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情。但如果過度依賴“嘴替”,只顧著吸納他人觀點而缺失了獨立思考,久之就有可能造成自我“空心化”,陷入到“網絡失語”的境況當中。

  客觀來講,“嘴替”的存在有其積極的一面。作為互聯網及社交平台發展的衍生物。一方面,“互聯網嘴替”適應了網絡快節奏傳播的趨勢與特點,具備通俗,簡單,直接,平易的特徵。迎合了當前網絡環境下受眾自我表達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為廣大網友尤其是青年群體提供了一個傳達自我情緒,緩解生活壓力的窗口。“嘴替”的亮點在於共情,在於通俗直白的語言,在於其站位的接地氣,它代替網友對現實中的挫折與不公予以不顧情面的回擊,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青年人的情緒價值。對於越來越敢說的“Z世代”來講,“嘴替”也傳達了一種“精神內耗不如穩定發瘋”的生活態度。

  但與此同時,有一些“嘴替”走偏了方向,變成了“硬懟”甚至罵人,極端化的情緒宣洩成分增加,而理性、輕鬆、幽默的語言難覓;簡單化、輕浮化的表達方式成為主流,而語言之美和意見傳達的巧妙性卻愈發少見。要明白的是,情緒表達要注意“度”的問題,一旦越過合理區間,就會讓觀點和情緒走向失控。“嘴替”,不能成為被戾氣裹挾的“網絡打手”。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